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碧血丹心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碧血丹心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曾志伟 上传于 2021-05-31 22:21

《碧血丹心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春秋时期,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诸侯纷争不断。在晋国与郑国的交界处,有一座名为“赤丘”的小城。这座城虽不大,却因地处交通要道,成了两国争夺的焦点。城中的百姓在战乱中苦不堪言,时常面临被战火波及的危险。

晋国有一位名叫苌弘的大夫,他生性刚直,心怀天下。苌弘自幼饱读诗书,对治国理政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一直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诸侯间的纷争。然而,当时晋国的国君晋顷公好大喜功,一心想要扩张领土,对苌弘的劝谏置若罔闻。

这一年,晋国又准备对郑国发动战争。苌弘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这场战争一旦打响,赤丘城的百姓必将遭受灭顶之灾。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独自前往晋顷公的宫殿,想要再次劝谏国君放弃战争。

当苌弘来到宫殿时,晋顷公正在与一众大臣商议出兵的事宜。苌弘跪在宫殿中央,声泪俱下地说道:“大王,如今中原大地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晋国本应以仁义为本,安抚四方,而不是轻易挑起战火。赤丘城的百姓何其无辜,若我们出兵,他们必将家破人亡啊!”

晋顷公听后,脸色一沉,怒喝道:“苌弘,你莫要在此妖言惑众!我晋国乃大国,郑国不过是小国,我们出兵攻打郑国,乃是顺应天命,扩充我晋国之疆土。你若再敢阻拦,休怪我不客气!”

苌弘毫不畏惧,继续说道:“大王,战争带来的只有毁灭和痛苦。即便我们能够攻下郑国,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而且,其他诸侯国必然会视我们为威胁,联合起来对抗我们,到那时,我们晋国又将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啊!”

晋顷公听了,更加恼怒,他拍案而起,大声说道:“来人,将这个逆臣给我拉出去斩了!”

苌弘被士兵拖出宫殿时,依然高声呼喊:“大王,三思啊!莫要因一时的冲动,让晋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苌弘被关进了大牢。在狱中,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详细阐述了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重要性,托人送给了晋顷公。然而,晋顷公看后,只是冷笑一声,将奏疏扔在了一边。

不久后,晋国还是出兵攻打了郑国。赤丘城很快就被晋军包围。城中的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躲在家中,不敢出门。郑国的守军虽然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赤丘城岌岌可危。

就在赤丘城即将被攻破的时候,苌弘的一位好友,名叫子胥的大夫,偷偷来到了狱中看望他。子胥看着憔悴不堪的苌弘,心中十分悲痛。他对苌弘说:“苌弘兄,如今赤丘城危在旦夕,百姓们都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一直主张和平,可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难道你就不后悔吗?”

苌弘摇了摇头,坚定地说:“子胥兄,我并不后悔。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晋国的百姓,为了天下的和平。即便我死,也无怨无悔。只是可惜,我不能亲眼看到战争停止,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了。”

子胥叹了口气,说:“苌弘兄,我有一个办法,或许可以救赤丘城的百姓。但这个办法十分危险,需要你付出巨大的代价。”

苌弘眼睛一亮,急忙问道:“子胥兄,什么办法?只要能够救百姓,哪怕付出我的生命,我也在所不惜!”

子胥缓缓说道:“我听说,在赤丘城的附近,有一座古老的祭坛。传说,只要有人在祭坛上以自己的鲜血为引,向天地祈愿,或许可以感动上天,让战争停止。但这个方法从未有人试过,而且施行之人必然会遭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可能会失去生命。”

苌弘听后,毫不犹豫地说:“子胥兄,我愿意去试一试。为了赤丘城的百姓,为了天下的和平,我死而无憾!”

子胥点了点头,说:“好,苌弘兄,我会想办法帮你逃出大牢。但你一定要小心,此事千万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在子胥的帮助下,苌弘成功逃出了大牢。他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赤丘城附近的祭坛。此时,赤丘城已经被晋军攻破,城中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

苌弘看着眼前的惨状,心中悲痛欲绝。他跪在祭坛上,仰天大声说道:“苍天在上,厚土在下,我苌弘今日愿以自己的鲜血为引,祈求上天停止这场战争,让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若我的死能够换来天下的和平,我死而无憾!”

说完,苌弘拔出随身携带的匕首,毫不犹豫地刺向了自己的胸口。鲜血顿时喷涌而出,染红了祭坛。苌弘强忍着剧痛,继续说道:“苍天有眼,请怜悯这些无辜的百姓吧!”

就在苌弘的血快要流尽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奇异的光芒。这光芒越来越亮,照亮了整个战场。晋军和郑军的士兵们都被这奇异的现象惊呆了,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紧接着,天空中传来了一阵洪亮的声音:“晋国与郑国,皆应以和为贵,不可再起战端。今日苌弘以死明志,望你们能够铭记他的遗愿,停止战争,还百姓一个太平。”

晋顷公和郑国的国君听到这声音后,都吓得脸色苍白。他们知道,这是上天的旨意,不敢违抗。于是,两国国君纷纷下令,停止了战争。

战争停止后,赤丘城的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他们看着苌弘的尸体,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他们将苌弘的尸体安葬在赤丘城的郊外,为他立了一座高大的墓碑,上面刻着“碧血丹心苌弘之墓”。

“碧血丹心”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苌弘的故事。“碧血”指的是苌弘为了和平而流出的鲜血,“丹心”则代表着他那一颗忠诚、正直、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赤诚之心。

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忠诚不二的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百年过去了,到了战国时期。在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夫。屈原才华横溢,心怀报国之志。他看到楚国朝政腐败,国君昏庸,心中十分忧虑。

屈原多次向楚怀王进谏,希望他能够任用贤能,整顿朝政,抵抗秦国的侵略。然而,楚怀王却听信奸臣的谗言,对屈原的劝谏置之不理,还将他流放到了偏远的地区。

屈原在被流放的日子里,依然心系楚国的命运。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离骚》《九歌》等,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危在旦夕,屈原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法挽救楚国的命运,心中充满了绝望。

这一天,屈原来到了汨罗江边。他看着滔滔的江水,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苌弘的故事,想起了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献身的人。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于是,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纵身跳入了汨罗江中。江水瞬间淹没了他的身体,但他那颗碧血丹心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楚国的百姓们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划船到江中寻找他的尸体。他们还往江中投放粽子,希望鱼虾不要啃食屈原的身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了端午节,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屈原。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南宋时期。在临安城(今杭州),有一位名叫文天祥的状元。文天祥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他考中状元后,进入仕途,一心想要为国家效力。

然而,当时的南宋朝廷腐败不堪,奸臣当道。蒙古军队不断南下侵扰,南宋的局势岌岌可危。文天祥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抗敌之策,但都没有得到重视。

公元1275年,蒙古军队攻占了南宋的大部分领土,临安城危在旦夕。文天祥变卖家产,招募义军,准备与蒙古军队决一死战。他率领着义军,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文天祥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但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文天祥的义军最终还是失败了。文天祥被蒙古军队俘虏。

蒙古人劝文天祥投降,许以高官厚禄。但文天祥毫不屈服,他大声说道:“我文天祥生是南宋人,死是南宋鬼,绝不会背叛自己的国家!”

蒙古人见文天祥不肯投降,便将他关进了大牢。在狱中,文天祥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篇,如《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达了他那碧血丹心、视死如归的精神。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蒙古人杀害。但他那碧血丹心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从苌弘到屈原,再到文天祥,“碧血丹心”这个成语所代表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在当今时代,虽然我们不再面临战争的威胁,但“碧血丹心”的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正义和真理而不懈奋斗;它提醒着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不妨想一想那些碧血丹心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让我们铭记“碧血丹心”这个成语,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碧血丹心、苌弘、屈原、文天祥、成语典故忠诚正义

简介:本文讲述了“碧血丹心”这一成语的典故和出处。通过春秋时期苌弘为阻止战争以死明志、战国时期屈原投江殉国、南宋时期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迹,展现了“碧血丹心”所代表的忠诚、正直、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并阐述了该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碧血丹心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