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背道而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背道而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海盐明信片 上传于 2020-02-28 05:18

《背道而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春秋时期,郑国都城新郑的城墙上,一位身着素衣的中年男子正凭栏远眺。他便是郑国大夫子产,此刻眉头紧锁,手中竹简上"背道而驰"四个篆字在暮色中愈发清晰。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城墙,见证过无数次诸侯纷争,却从未像今日这般让他感到忧心忡忡。

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每年都会召集诸侯会盟。那日新郑城外旌旗招展,六辆青铜战车整装待发。子产站在城楼上,望着公子归生率领的使团渐行渐远。这位年轻贵族身着玄色锦袍,腰间玉带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此行是要赴晋都参加盟会。

"大人,晋侯要求各诸侯国增加贡赋三成。"三日后,归生风尘仆仆地归来,将盟书重重拍在案几上。子产的手指抚过竹简上密密麻麻的刻痕,突然停在"背道"二字处。他想起先君郑武公曾言:"为政之道,当顺民心如流水。"而今晋国强令诸侯背离治国正道,这无异于驱车逆行。

次年春祭,归生在宗庙前与子产争执起来。"晋国势大,若不从命,恐遭灭国之祸!"他挥动衣袖,腰间玉佩叮当作响。子产却凝视着祭坛上袅袅青烟:"昔年周公制礼作乐,明示诸侯当守分际。今晋侯所为,恰似驾车之人执缰南行却欲往北,岂能长久?"

归生冷笑:"大人可知楚国已陈兵陈蔡?若晋郑交恶,郑国将腹背受敌!"他转身指向地图,手指划过蜿蜒的黄河,"况且宋卫等国皆已顺从,独我郑国抗命,岂非以卵击石?"

子产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上面记载着十年前晋国与楚国邲之战的详情:"当年晋军背水列阵,将士皆知退则死路,故能死战。然治国与行军不同,背离正道强行事,犹如逆水行舟,终将力竭而覆。"他注意到归生腰间玉佩的纹路,那是周天子赐予郑国的礼器,此刻却与晋国强加的盟书形成鲜明对比。

夏末的暴雨冲刷着新郑的街道,归生在雨中狂奔。他刚从晋国使臣处归来,对方扔下的最后通牒还带着雨水的湿气:"三日内不送质子入晋,大军即刻南下。"街边孩童举着荷叶奔跑,笑声清脆如银铃,这纯真的景象却让他心头更添沉重。

子产正在书房整理竹简,听到脚步声头也不抬:"公子可是要说晋军压境之事?"归生喘着粗气:"大人难道真要看着郑国百姓遭殃?楚国已派使者来,愿助我抗晋!"

"且慢。"子产从案几下取出个木匣,里面是三十年前郑国与晋国签订的盟约,"看这'永结同好'四字,当时晋侯派来的使者说,诸侯当如车之两轮,共载周室之车。"他轻抚斑驳的竹简,"如今晋国却要我们拆毁自己的车轮,去换他们的金饰。"

归生突然扯下腰间玉佩:"这周王所赐之物,如今还能保我平安吗?"玉佩砸在地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子产弯腰拾起碎片:"公子可知此玉为何呈半月形?周礼有云,玉之六德,仁义礼智信乐。半月之形,正是告诫世人不可圆满自足,当留余地以守正道。"

秋分时节,晋国大军在黄河北岸列阵。归生站在城楼上,看着对岸黑压压的营帐,突然想起子产昨日的话:"治国如驾车,缰绳在手方能控向。若为求速而弃缰,虽一时疾驰,终将车毁人亡。"他摸了摸怀中那封未送出的降表,指尖触到竹简上"背道而驰"的刻痕。

当夜,子产独自前往晋军大营。归生远远望着那点灯火在夜色中移动,像一颗倔强的星辰。晋国主帅魏绛看着眼前这位不卑不亢的郑国大夫,冷笑:"子产,你可知此刻拒绝,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郑国不愿做背道而驰的愚人。"子产展开一卷帛书,上面画着周天子的车驾,"昔年周公制礼,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当循正道。今晋侯强令诸侯增加贡赋,又要求派质子入晋,此乃背离周礼之举。正如驾车逆行,看似快速,实则离目标越来越远。"

魏绛拍案而起:"你竟敢将我晋国比作逆行之车?"子产从容应对:"将军可曾见过黄河决堤?水流本应向东,若强行改道向西,初时汹涌,终将因地势而回。治国亦当顺民心之向,强令背道,必致祸患。"

三日后,晋军突然拔营北撤。归生冲进子产书房时,正见他将"背道而驰"四字刻在新的竹简上。"大人如何说服魏绛的?"他气喘吁吁地问。子产放下刻刀:"我给他讲了个故事。昔年有车夫驾双马马车,一马欲往东,一马欲往西,车夫如何鞭打,马车只在原地打转。"

"这..."归生若有所思。"诸侯与晋国,本应如双马同向。今晋国强令诸侯背离自身治国之道,恰似那两匹方向相反的马。表面看是晋国在驾驭诸侯,实则是诸侯在拖累晋国这辆大车。"子产指着墙上地图,"楚国陈兵陈蔡,正欲坐收渔利。晋国若继续强压诸侯,必致离心离德。"

冬日第一场雪落下时,归生在宗庙前遇到了子产。他指着庙宇上新换的瓦当:"大人看这瓦当,若安装时背离椽条走向,再好的陶土也撑不住风雨。"子产微笑:"公子如今可明白,治国之道贵在顺应?"归生解下新佩的玉璧:"这玉璧中间有孔,正是为了能穿绳悬挂。若强行将绳穿过边角,非但挂不稳,还会损毁美玉。"

次年春,晋国派使者来郑重修旧好。归生在城楼上看着晋国车队缓缓南来,突然发现他们的车辕方向与去年完全相反。子产站在他身旁:"你看那领车的马,如今是顺着道路中央的辙印前行。"归生点头:"背道而驰易,迷途知返难啊。"

十年后,子产病逝。归生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个雕花木匣,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数十卷竹简,每卷开头都刻着"背道而驰"四字。最底下压着张帛书,上面写着:"政如车马,道如辙迹。背辙而行者,虽疾必覆;循轨而进者,虽缓必达。"

如今,在洛阳周王城博物馆里,陈列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车辕构件。解说牌上写着:"此物出土于郑国都城遗址,车辕方向与道路辙印完全吻合,印证了《左传》中'背道而驰'的典故记载。专家考证,当时郑国坚持遵循周礼治国,拒绝晋国不合理要求,最终维护了诸侯国的尊严。"

每当暮色降临,新郑古城墙上的夕阳总会将"背道而驰"四个古篆字拉得很长。游人驻足观看时,或许会想起两千六百年前那个雪夜,两位郑国大夫在宗庙前的对话,以及他们用一生践行的治国理念——正道或许难行,但背道而驰,终将自毁前程。

关键词:子产、郑国、晋国、背道而驰、周礼、治国理念、春秋时期

简介:本文通过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与公子归生的故事,详细阐述了"背道而驰"成语的典故与出处。故事以晋国强压诸侯增加贡赋为背景,展现了子产坚持周礼、反对背离正道的政治智慧,最终通过喻理说服晋国撤军,维护了郑国尊严。文章通过车马、玉器等意象,生动诠释了"背道而驰"的深刻内涵,即违背正道行事终将失败的历史规律。

《背道而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