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目录
哲学论文推荐

展开全部

哲学论文下载
  •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综述2025-08-10

    简介:本文系统梳理了近现代以来墨子“兼爱”思想的研究成果,从思想渊源、核心内涵、历史影响及现代价值四个维度展开综述。通过分析“无差等之爱”的伦理争议、功利主义与道德理想的张力,揭示了“兼爱”思想在跨文化对话中的理论意义。研究指出,学界对“兼爱”的解读经历了从伦理批判到社会工程学的转向,而全球化背景下其现代转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还探讨了“兼爱”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实践路径,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需加强跨学科方法与实证分析的方向。

  • 贝克莱的启示—一个关于外在实体存在的证明2024-05-07

    简介:本文深入探讨贝克莱哲学中关于外在实体存在的观点。首先介绍贝克莱哲学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阐述“存在即被感知”命题的基本内涵、对物质实体的否定以及感知主体的多样性。接着从感觉经验出发,通过批判抽象观念和分析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论证贝克莱对外在实体存在的证明逻辑。然后探讨贝克莱哲学对哲学发展、科学观念和现实生活的影响与启示。最后回应贝克莱哲学面临的质疑,强调其思想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意义。

  • 浅论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渊源2023-08-19

    简介:本文深入探讨了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涵盖人与自身、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方面,同时追溯其理论渊源,包括上古文化传统、周代礼乐文化和先秦诸子思想。旨在揭示儒家“和”文化的本质与形成背景,为理解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 浅议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2020-04-29

    简介:本文深入探讨了儒家思想这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首先阐述其起源于春秋战国并历经发展,以孔子为创始,经孟子、荀子等丰富,汉朝后成正统。接着剖析核心内涵,包括“仁”“礼”“中庸”“德治”与“仁政”。然后分析历史影响,涵盖对社会秩序维护、文化教育推动、政治制度影响及民族精神塑造。最后探讨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如道德建设、人际关系改善、社会治理启示,以及面临的与现代价值观冲突、全球化挑战等问题,强调应批判继承发扬儒家思想。

  • 论崆峒道源文化中的养生哲学2024-11-29

    简介:本文聚焦崆峒道源文化中的养生哲学,先阐述崆峒道源文化的历史渊源,接着深入剖析其养生哲学核心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理念、阴阳平衡理论、形神共养思想及顺应自然的养生实践,最后探讨该哲学对现代人的启示,如提供科学养生理念、丰富养生方法、促进心理健康,凸显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 儒家心性说的发展演变—郭店楚简中心性说与孟、荀心性说之比较2021-03-14

    简介:本文通过系统比较郭店楚简中心性说与孟、荀心性论,揭示了先秦儒家心性理论的发展脉络。研究发现楚简"性自命出"的生成论、孟子性善论的本体化、荀子性恶论的自然主义构成三种不同理论范式,在道德根源、修养方法、价值实现等方面形成互补关系。这种比较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为当代道德哲学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展示了儒家心性论的多元特质与现代价值。

  •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2020-10-13

    简介: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起源、发展及核心概念,接着分析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所处的历史文化生态,包括时代背景、文化交流需求和政治支持。然后探讨了翻译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策略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层面的生态适应性。最后阐述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生态价值,如促进佛教文化传播、丰富汉语词汇与表达、推动翻译理论发展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理解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重要意义。

  • 试论康有为“以元为本”的世界观2022-02-25

    简介:本文围绕康有为“以元为本”的世界观展开探讨。先阐述其思想渊源,包括中国传统哲学滋养与西方哲学科学影响;接着剖析核心内涵,涉及“元”的概念、与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的关系;然后分析其对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创新,涵盖宇宙观、人性论及思维方法;再探讨其在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如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支持、推动文化转型与思想启蒙;最后指出其局限性与影响。旨在揭示该世界观在近代中国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 试论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理论限度2022-10-19

    简介:本文聚焦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先阐述其产生于古希腊城邦政治与哲学思想传承演变的历史背景,接着介绍法治优于人治、法律体现正义、良法之治等主要内容,随后从历史背景导致的局限(城邦视野局限、奴隶制社会烙印)、内在逻辑的矛盾(法治与德性冲突、良法标准模糊性)、实践应用中的困境(法律执行难题、法律变迁滞后性)三方面剖析其理论限度,最后指出虽存在限度但仍有价值,启示我们结合当下创新发展,为构建现代法治体系提供参考。

  • 试析海德格尔的思、语言和人的存在2020-10-05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思”“语言”与“人的存在”的哲学思想。通过探讨思的非对象化特性、思与诗的对话以及思的开放性与可能性,揭示了思的本质;通过阐述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诗意本质以及语言的解构与重构,揭示了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通过介绍Dasein的概念、存在的焦虑与决断以及本真性与非本真性,阐释了人的存在方式。最后,文章探讨了思、语言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重要性,为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 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2022-04-27

    简介:本文深入剖析《庄子·大宗师》篇中“真知”的内涵,指出其与道的紧密关联、超越世俗认知的特性以及与生命的紧密联系。通过对比真知与世俗之知在认知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差异,阐述实现真知的体道过程、安命态度和与道同游境界。最后探讨真知对个体生命、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呼吁当今社会借鉴庄子思想追求生命自由与和谐共生。

  • 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程序比较及现代意义2022-11-11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从程序步骤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两者在教学方法上的异同,并探讨了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意义。文章指出,两种教学法虽文化背景不同,但均强调学生主体性、引导思考和自我发现,对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角色的重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融合两种教学法的精华,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可以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 水几于道---浅论水与老子道的关系2022-03-21

    简介:本文围绕老子思想中“道”与水的关系展开探讨。首先阐述老子“道”的玄妙性、根源性、无为与自然以及辩证性等内涵特征,接着分析水柔弱不争、处下守低、顺应变化的特性。通过对比发现水与“道”在本质特征、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上紧密联系,水便于人们理解抽象的“道”并启示人们遵循“道”的法则。最后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论述水与“道”关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强调汲取其中智慧对实现个人、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 探析伊斯兰的夫妇之道2024-12-27

    简介:本文全面探析了伊斯兰的夫妇之道,从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伊斯兰教婚姻观念在经典文献中的依据及教义原则。接着探讨婚姻关系的建立,包括缔结条件和仪式。随后分析婚姻关系的维护方式,如沟通、包容与共同成长。同时指出婚姻中常见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旨在揭示伊斯兰夫妇之道对婚姻全过程的指导意义及现实价值,促进跨文化婚姻和谐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宗教的态度2020-05-31

    简介:本文系统分析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对宗教态度的异同。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宗教教义、仪式及教会权威进行了理性审视与适度批判;宗教改革则直接挑战天主教会的权威,倡导因信称义、圣经至上,推动了宗教的民主化与个人化进程。两者虽路径不同,但均尊重宗教传统,促进了欧洲宗教的多元化发展与社会转型。

  • 台湾现象学研究管见2022-04-19

    简介:本文探讨了台湾现象学研究的现状、特点、挑战及发展前景。通过对台湾现象学研究的学术脉络梳理、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以及与其他地区现象学研究的比较,揭示了台湾现象学研究的独特性及其在哲学领域中的贡献。同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台湾现象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百年大会对“传教士问题”的集体反思2025-07-02

    简介:本文围绕百年大会对“传教士问题”的集体反思展开。首先梳理传教士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的活动历程及影响,包括早期进入、近代扩张以及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联。接着阐述百年大会集体反思的背景与意义,从文化、社会、国际层面分析其重要性。进而从哲学角度思考集体反思中的文化认同与主体性觉醒、文化交流规律原则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发展等问题。旨在通过历史反思为当下跨文化交流提供镜鉴,推动文化在全球化中创新发展。

  • 本真个人主义的历史考辨2022-03-30

    简介:本文通过历史考辨的方法,梳理本真个人主义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的演变脉络。先阐述其古希腊渊源,包括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思想;接着分析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本真个人主义的发展,涉及中世纪神学压抑、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复兴和宗教改革;再探讨现代社会中启蒙运动、存在主义对本真个人主义的影响以及现代消费社会带来的挑战;最后论述本真个人主义在当代的价值与重构路径,强调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关系的积极意义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从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看安乐死立法2020-01-30

    简介:本文聚焦安乐死立法这一热点话题,深入剖析儒家“未知生,焉知死”的积极入世生死观与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超脱生死观。阐述儒家生死观对安乐死立法在维护生命尊严、重视家庭伦理方面的积极影响及潜在限制,道家生死观在顺应自然、保障个体自主方面的积极意义及潜在问题。通过比较二者差异与共通之处,探讨融合儒家和道家生死观对安乐死立法的意义,并针对安乐死立法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基于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国安乐死立法提供基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 从传播“唯物史观”到建构“民生史观”—解析1920年代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态度的转变轨迹2020-07-06

    简介:本文深入剖析1920年代国民党人对唯物史观态度从积极传播到建构“民生史观”并逐渐疏离的转变轨迹。阐述早期传播的动因与方式,分析态度转变的背景如国共合作矛盾、政治局势变化及思想文化冲突,探讨建构“民生史观”的过程与内涵及目的,最后论述这种转变对中国思想界、国共关系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多方面影响。

  • «
  • 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