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彼一时,此一时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彼一时,此一时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GlitchDragon 上传于 2023-08-11 06:17

《彼一时,此一时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政治局势如同汹涌的波涛,随时可能掀起惊涛骇浪。在这片充满变数的土地上,齐国和鲁国作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关系错综复杂,时而友好结盟,共同抵御外敌;时而因利益冲突,刀兵相见。

齐国,在齐桓公的统治下,国力日益强盛。齐桓公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鲁国,虽然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但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与齐国相比略显逊色。

话说有一天,齐国的使者来到鲁国。这位使者名叫晏婴,他身材矮小,却聪明过人,口才极佳,是齐国著名的外交家。晏婴此次前来鲁国,是带着齐桓公的使命,希望与鲁国重新修好,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鲁国国君鲁庄公热情地接待了晏婴。在宴会上,鲁庄公看着晏婴那其貌不扬的外表,心中不禁有些轻视。他故意在宴会上设置了一个高大的门,想让晏婴从下面的小门进入,以此羞辱他。

晏婴来到门前,看到那高大的门和小小的侧门,心中立刻明白了鲁庄公的用意。他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站在门前,大声说道:“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意思是说,如果我是到狗国去,自然应该从狗门进去,但现在我是到鲁国来,不应该从这个小门进去。晏婴巧妙地将鲁国比作狗国,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让鲁庄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鲁庄公听了晏婴的话,心中又惊又怒,但又不好发作。他只好让人打开大门,恭恭敬敬地把晏婴迎了进去。在宴会上,鲁庄公为了挽回面子,故意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想难住晏婴。

鲁庄公问晏婴:“齐国既然如此强大,为何还要与鲁国修好呢?难道齐国害怕鲁国不成?”晏婴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大王此言差矣。彼一时,此一时也。昔日齐国弱小,需要与各国结盟以自保,故而与鲁国时有摩擦。如今齐国强大,但深知‘唇亡齿寒’之理,若鲁国被其他强国所灭,齐国也将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因此,齐国愿与鲁国修好,共图大业。”

晏婴的这番话,让鲁庄公陷入了沉思。他仔细回味着晏婴的话,觉得颇有道理。此时,鲁国国内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国内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部又有其他国家虎视眈眈,鲁国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

鲁庄公想到自己即位以来,虽然一心想要振兴鲁国,但效果并不明显。他看着眼前这位聪明机智的晏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意识到,与齐国修好或许真的是鲁国目前最好的选择。

于是,鲁庄公站起身来,向晏婴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寡人此前多有冒犯,还望先生海涵。鲁国愿与齐国结为友好之邦,共同发展。”晏婴见鲁庄公如此诚恳,也连忙起身还礼,说道:“大王英明,齐鲁两国友好,必能造福两国百姓。”

就这样,齐鲁两国在晏婴的斡旋下,重新建立了友好关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两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不断。齐国向鲁国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军事战术,鲁国则将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与齐国分享。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国的内部局势发生了变化。齐桓公晚年,由于过度信任易牙、竖刁等奸臣,导致齐国朝政混乱。这些奸臣为了争夺权力,互相勾结,排除异己,使得齐国的国力逐渐衰退。

而鲁国,在经历了与齐国的友好时期后,国内的一些贵族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他们认为鲁国已经足够强大,不需要再依赖齐国。于是,鲁国开始逐渐减少与齐国的往来,甚至在一些小事上与齐国产生摩擦。

此时,齐国的新君齐孝公即位。齐孝公年轻气盛,看到鲁国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心中十分不满。他想起了祖上齐桓公的辉煌,决心要重振齐国的雄风。于是,齐孝公开始积极筹备军事力量,准备对鲁国发动战争。

鲁国得知齐国要对自己用兵的消息后,国内一片慌乱。鲁庄公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有的大臣主张与齐国决一死战,有的大臣则主张再次与齐国修好,避免战争。

就在鲁国上下犹豫不决的时候,齐国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鲁庄公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下那威风凛凛的齐国大军,心中充满了悔恨。他想起了当年晏婴所说的“彼一时,此一时也”,如今齐国的情况已经与当年大不相同,而鲁国却因为自己的短视和骄傲,陷入了如此危险的境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鲁国的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名叫曹刿。曹刿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但他心怀国家,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请求鲁庄公让自己去见齐孝公,试图说服齐孝公退兵。

鲁庄公此时已经没有了别的办法,只好同意曹刿的请求。曹刿独自一人来到齐国军营,见到了齐孝公。

齐孝公看着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曹刿,心中充满了不屑。他傲慢地问道:“你一个平民,有何资格来见寡人?”曹刿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大王,我虽是平民,但深知国家兴亡之道。如今齐鲁两国交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齐孝公冷笑一声,说道:“鲁国昔日对我齐国不敬,如今我齐国大军压境,鲁国必败无疑,你休要在这里巧言令色。”曹刿微微一笑,说道:“大王此言差矣。彼一时,此一时也。昔日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国愿与鲁国修好,是明智之举。如今齐国虽仍有实力,但内部矛盾重重,国力已不如当年。而鲁国虽有过错,但国内百姓团结一心,若齐国执意进攻,恐怕也难以轻易取胜。”

曹刿接着说道:“况且,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和破坏。齐鲁两国相邻,若长期交战,必然会让其他国家有机可乘。到时候,齐国和鲁国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大王何不效仿昔日的齐桓公,与鲁国再次修好,共同发展呢?”

齐孝公听了曹刿的话,心中不禁一动。他仔细思考着曹刿的话,觉得确实有道理。此时,齐国国内的一些大臣也担心战争会给齐国带来巨大的损失,纷纷劝说齐孝公退兵。

齐孝公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与鲁国再次修好。他下令撤军,并派使者前往鲁国,表达了自己愿意和平相处的意愿。

鲁庄公得知齐国退兵的消息后,心中大喜。他亲自迎接齐国的使者,并与齐国重新签订了友好条约。此后,齐鲁两国又经历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彼一时,此一时也”这个成语,就源于晏婴和曹刿在与齐鲁两国交往中所说的话。它反映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做决策时,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判断,而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彼一时,此一时也”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用它来提醒自己和他人,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一家企业曾经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但由于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的步伐,逐渐被其他企业超越。此时,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以用“彼一时,此一时也”来反思自己的决策,认识到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未来的发展,必须不断调整战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又如,在人际交往中,两个人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但由于某些原因产生了矛盾。当其中一人想要修复这段友谊时,就可以用“彼一时,此一时也”来表达,希望对方能够放下过去的恩怨,重新建立良好的关系。

“彼一时,此一时也”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它让我们明白,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立足。

回顾齐鲁两国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彼一时,此一时也”贯穿了整个过程。从齐国强大时主动与鲁国修好,到齐国内乱、鲁国骄傲导致关系紧张,再到曹刿说服齐孝公退兵,两国再次修好,每一次的变化都印证了这个成语的深刻含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挑战。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都要求我们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不能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也不能被过去的失败所束缚。我们要像晏婴和曹刿一样,用智慧的眼光看待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彼一时,此一时也”,这短短的六个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智慧的结晶。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时俱进,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关键词:彼一时此一时、成语典故、齐鲁关系、晏婴、曹刿、历史变迁

简介:本文讲述了“彼一时,此一时也”这一成语的典故和出处。通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化,展现了晏婴和曹刿在不同时期运用智慧化解矛盾、促进两国友好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做决策需根据实际情况的道理,并阐述了该成语在后世的应用和蕴含的哲学智慧。

《彼一时,此一时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