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必争之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必争之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ZenithWave23 上传于 2024-07-10 15:22

《必争之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必争之地"四个字如同一面战鼓,擂响过无数次改朝换代的激昂乐章。这个成语的源头,要追溯到春秋时期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彼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宫廷争斗流亡列国,在楚国作客时,楚成王设宴款待,席间忽然抛出一个尖锐问题:"若公子有朝一日重返晋国,当如何报答楚国?"重耳沉吟片刻,目光如炬地答道:"若晋楚交战于疆场,晋军当退避三舍(九十里为一舍)。若楚军仍不罢休,则晋军唯有背水一战,誓死守卫每一寸必争之地。"这番掷地有声的宣言,不仅让楚成王暗自心惊,更在百年后成为军事家们口耳相传的经典。

时光流转至战国中期,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赵,直逼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紧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军师孙膑却提出惊世骇俗的"围魏救赵"之策:"魏国精锐尽出,国内空虚,若我军直取大梁(魏国都城),庞涓必回师救援。而桂陵之地,山势险峻、道路狭窄,正是设伏的必争之地。"当齐军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桂陵时,庞涓果然中计。狭窄的山道上,魏军重装骑兵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齐军弓弩手占据两侧高地,箭雨如蝗般倾泻而下。这场战役不仅创造了军事史上经典的伏击战例,更让"必争之地"的战略价值深入人心。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前夕的江夏郡,成为决定天下格局的必争之地。曹操八十万大军(实际二十万)顺江而下,孙刘联军在长江南岸严阵以待。老将黄盖献上苦肉计,故意被周瑜鞭打后诈降曹操。当载满易燃物的战船驶向曹军水寨时,东南风骤起,火借风势瞬间吞噬了曹军战船。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决战前夜,诸葛亮曾登上江夏制高点鹦鹉洲,手持地图对关羽说道:"此洲扼守长江咽喉,上可截断曹军退路,下可威胁夏口粮道,实为兵家必争之地。"次日清晨,当曹军发现联军主力并未出现在预设战场,反而从鹦鹉洲两侧杀出时,阵型顿时大乱。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再次印证了必争之地对战争走向的决定性作用。

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潼关的争夺堪称惨烈。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唐军据守潼关天险,这道连接关中与中原的咽喉要道,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仅有一条狭窄的关隘可通。叛将安禄山派崔乾祐率军强攻,唐军依托险要地形,用滚木礌石、强弓硬弩构筑起立体防线。史载"贼兵日攻数次,死者堆积如山,终不得前进一步"。然而唐玄宗却听信杨国忠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关决战。当唐军离开必争之地后,立即陷入叛军骑兵的包围,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惨败不仅导致长安沦陷,更让"必争之地不可轻弃"成为后世将领的警世箴言。

南宋末年,钓鱼城保卫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这座屹立于重庆合川的孤城,三面环江,峭壁如削,被蒙古大汗蒙哥称为"弹丸之地"。但正是这个"弹丸之地",却让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折戟沉沙。守将王坚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城外修筑"一字城"作为前沿阵地,将敌军引入预设的狭窄通道。当蒙古大军发起集团冲锋时,宋军从两侧山崖投下巨石、沸油,配合床子弩的远程打击,形成立体交叉火力网。这场持续三十六年的攻防战,不仅耗死了蒙古大汗蒙哥,更迫使蒙古帝国暂停西征,改写欧洲历史进程。

明代万历年间,朝鲜之役中的平壤城争夺堪称经典。日军第一军团十万余人据守平壤,这座朝鲜半岛的战略要地,背靠大同江,东有牡丹峰天险,西有练光亭要塞。明军主帅李如松经过实地勘察,制定出"声东击西"的战术:表面佯攻西门,实则主力暗渡练光亭。当明军通过险峻的悬崖小道突然出现在日军背后时,守军顿时陷入混乱。这场战役不仅收复朝鲜半岛北部,更让"必争之地需多路突破"的战术思想得到完美诠释。

清代太平天国时期,九江的争夺战持续五年之久。这座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上控武汉,下制南京,是太平军西线防御的核心。湘军统帅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九江不克,则皖省难安;皖省不安,则金陵(南京)危殆。"太平军将领林启荣依托城墙修筑十二座外垒,形成"里外三层"的防御体系。湘军采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在城外修筑长围,断绝粮道。当太平军最终因弹尽粮绝放弃九江时,曾国藩在城头感慨:"此乃天下第一险要,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近代史上,卢沟桥的争夺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这座始建于金代的石桥,横跨永定河,是平汉铁路的咽喉要道。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吉星文团坚决拒绝,并发出振聋发聩的宣言:"宛平城乃我中华领土,卢沟桥乃我民族脊梁,寸土必争,誓死不退!"当日军发起进攻时,中国军队依托桥头堡垒,用机枪、手榴弹构筑起火力网。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烽火,让"必争之地"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解放战争时期,塔山阻击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座位于锦州与葫芦岛之间的小村庄,无险可守,却成为关乎东北战局的关键。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奉命死守塔山,司令员吴克华在战前动员时说:"塔山不是山,但我们要在这里筑起一座钢铁之山!"战士们用沙袋、门板构筑工事,在两米宽的正面部署了九挺重机枪。当国民党"东进兵团"以五个师的优势兵力发起进攻时,解放军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阵地上尸体堆积如山。这场持续六天六夜的阻击战,以牺牲三千余人的代价,挡住了十万敌军的进攻,为锦州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从春秋到现代,"必争之地"的典故贯穿中国三千年军事史。它不仅是地理概念的具象化,更是战略智慧的结晶。诸葛亮在《将苑》中写道:"夫必胜之地,形险而势便。"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强调:"择地而战,胜在先机。"这些论述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必争之地,不在于地形本身的险要,而在于指挥官能否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就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经过血与火检验的真理。"

如今,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那些血与火交织的必争之地,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它们是智慧与勇气的见证,是战略与战术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从桂陵的山道到塔山的平原,从赤壁的江面到钓鱼城的峭壁,每一处必争之地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在关乎存亡的时刻,唯有以必死的决心守护必争之地,方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关键词:必争之地春秋典故战国桂陵赤壁之战潼关保卫、钓鱼城、平壤战役九江争夺卢沟桥事变、塔山阻击

简介:本文通过十一个历史典故,系统梳理"必争之地"成语的起源与发展。从春秋重耳的誓言到现代塔山阻击战,涵盖海陆空多维战场,揭示地形选择与战略决策的辩证关系,展现中华民族三千年军事智慧与不屈精神。

《必争之地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