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背水一战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背水一战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孙中山 上传于 2021-07-19 05:55

在华夏大地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成语宛如璀璨星辰,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穿越千年时光,依旧熠熠生辉。“背水一战”便是这样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成语之星,它背后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在暴政的压迫下苦不堪言,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在这场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其中项羽和刘邦最为突出,他们各自带领着队伍,为了推翻秦朝、争夺天下而奋勇拼搏。

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力相对弱小,但他善于用人,身边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其中,韩信便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因得不到重用,便转而投奔了刘邦。起初,刘邦也并未察觉到韩信的非凡之处,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极力举荐,刘邦才意识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于是拜他为大将,统领军队。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此时,刘邦的军队被项羽的军队紧紧围困在荥阳城中,形势十分危急。为了打破僵局,刘邦决定派韩信率领一支军队,北上开辟新的战场,以分散项羽的兵力。

韩信接到命令后,立刻点齐兵马,踏上了北上的征程。他率领的军队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魏国,俘虏了魏王豹。接着,韩信又马不停蹄地准备进攻赵国。赵国得知韩信要来进攻的消息后,立刻召集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严阵以待,准备与韩信决一死战。

井陉口是太行山的一个隘口,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向赵军主帅陈馀献计说:“韩信此次远道而来,士气正盛,但我们占据着有利的地形。我建议派一支三万人的奇兵,从小路截断韩信军队的粮草辎重,同时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不出。这样,韩信的军队前进不得,后退无路,不出十天,他们的士兵就会不战而溃。我们再趁机出击,必定能大获全胜。”

然而,陈馀却是一个刚愎自用、迂腐守旧的人。他自恃兵力众多,又认为韩信的军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把韩信放在眼里。他轻蔑地说:“我们赵国拥有二十万大军,如果还畏惧韩信的几千人,采用这种避而不战的计策,岂不是让诸侯们笑话我们胆小怕事吗?再说,韩信的军队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我们正应该趁此机会与他们决一死战,以彰显我们的威风。”于是,陈馀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决定与韩信在井陉口展开正面决战。

韩信得知陈馀不肯采用李左车的计策后,心中大喜。他深知陈馀骄傲自大,必定会轻敌冒进,这正给了他可乘之机。于是,韩信开始精心布置作战计划。

他先派出一支两千人的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携带一面红旗,趁着夜色从小路隐蔽前进,埋伏在赵军营垒旁边的山坡上。并嘱咐他们说:“等明天我军与赵军交战,赵军见我军败退,必定会倾巢而出追击我们。你们就趁机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他们的旗帜,插上我们的红旗。”

接着,韩信又率领一万多人作为先锋部队,背靠着河水摆开了阵势。赵军将领看到韩信的军队背水列阵,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们纷纷嘲笑韩信不懂军事常识,因为背水列阵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战术,一旦战斗失利,士兵们就会陷入退无可退、死无葬身之地的绝境。

第二天清晨,韩信亲自率领这一万多人向赵军发起了进攻。赵军见韩信主动出击,立刻出动大军迎战。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韩信的先锋部队虽然英勇奋战,但由于兵力悬殊,渐渐有些抵挡不住赵军的进攻。韩信见状,故意丢弃了战鼓和旗帜,假装败退,向背水的阵地撤去。赵军见韩信败退,以为胜利在望,顿时士气大振,纷纷离开营垒,拼命追击韩信的军队。

当赵军全部离开营垒后,埋伏在山坡上的两千轻骑兵迅速出击。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插上了汉军的红旗。此时,背水列阵的汉军士兵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一战才能求得生存。于是,他们个个奋勇争先,以一当十,与追击而来的赵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而赵军追击了一阵后,发现前方是背水列阵的汉军,知道自己陷入了韩信的陷阱。他们想返回营垒,却发现营垒中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见赵军军心已乱,立刻指挥全军发起反攻。汉军士兵们士气高昂,如潮水般向赵军涌去。赵军抵挡不住汉军的猛烈攻击,纷纷溃败而逃。

陈馀见大势已去,想要逃跑,却被汉军追上杀死。赵王歇也被汉军俘虏。这场战役,韩信以少胜多,大败赵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战斗结束后,将领们纷纷围到韩信身边,向他请教背水列阵的奥秘。韩信微笑着说:“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这次远道而来,士兵们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如果我把他们安置在可以逃生的地方,一旦遇到危险,他们就会纷纷逃走,哪里还能齐心协力地作战呢?所以,我把他们背水列阵,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一战才能求得生存。这样,他们就会爆发出最大的战斗力,从而战胜敌人。”

将领们听了韩信的话,都恍然大悟,对韩信的军事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背水一战”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体现了在绝境中不放弃、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奋勇拼搏。

在后来的战争和生活中,许多人都以“背水一战”的精神为指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背水一战,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创业者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他们不畏艰难,背水一战,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绝境时,不要退缩,不要畏惧,要勇敢地迎接挑战,激发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背水一战”的典故时,依然能感受到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就像一座灯塔,在黑暗中为我们指引方向;又像一把利剑,帮助我们斩断前进道路上的荆棘。让我们铭记这个成语,传承其中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背水一战,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关键词:背水一战、韩信、井陉口、赵国、以少胜多、军事才能、精神激励 简介:本文讲述了秦朝末年韩信北上攻赵,在井陉口背水列阵,利用陈馀骄傲轻敌的心理,先佯装败退引赵军出营,再派轻骑兵占据赵军营垒,使背水士兵奋勇拼杀,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赵军的故事,阐述了“背水一战”成语的典故和出处,以及其体现的精神和对后世的激励。
《背水一战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