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临床医学 >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识别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识别

QuantumLeap42 上传于 2025-07-21 01:13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识别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心电图作为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工具,能够准确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本文将系统阐述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其识别方法,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对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判读能力。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与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可根据心率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则涵盖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冲动形成异常(如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和冲动传导异常(如折返激动、传导阻滞)。

二、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

(一)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超过100次/分。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正常,在Ⅱ、Ⅲ、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正常(0.12-0.20秒);心率增快,通常在100-150次/分之间。常见于运动、发热、焦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也可见于心力衰竭、贫血等病理状态。

(二)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低于60次/分。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正常,P-R间期正常,心率减慢,通常在40-60次/分之间。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病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则多由窦房结功能减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高钾血症等引起。

(三)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产生冲动,导致心脏暂时停搏。心电图表现为在较长的间歇内无P波出现,长间歇与正常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患者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四)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窦房交界区传导受阻。根据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窦房传导阻滞。一度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上无法直接诊断;二度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P-P间期逐渐缩短后出现长间歇,长间歇短于两个正常P-P间期之和;三度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完全消失,代之以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

三、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

(一)房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搏动提前出现。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大于0.12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群增宽畸形;代偿间歇不完全。房性期前收缩可偶发或频发,常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

(二)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心房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通常在150-250次/分之间。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固定;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可伴有房室传导比例不等,出现2:1、3:1等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心动过速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混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三)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是指心房内大折返环路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通常在250-350次/分之间。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一致的锯齿状F波;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房室传导比例可固定(如2:1、3:1)或不固定。心房扑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四)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内多个微折返环路引起的快速性、无序性心律失常,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之间。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均不一致的f波;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若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则QRS波群增宽畸形;R-R间期绝对不等。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

四、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异位搏动提前出现。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小于0.12秒)、之中或之后(R-P'间期小于0.20秒);代偿间歇完全。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可偶发或频发,常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等患者。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是指当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减慢或停搏时,房室交界区发出的迟缓冲动。心电图表现为长间歇后出现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可伴有逆行P'波,出现在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心率通常在40-60次/分之间。若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则称为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三)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传导时间延长或传导中断。根据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大于0.20秒);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Ⅱ型表现为P-R间期固定,QRS波群周期性脱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五、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识别

(一)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异位搏动提前出现。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大于0.12秒;其前无相关P波;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室性期前收缩可偶发或频发,常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患者。

(二)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通常在100-250次/分之间。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心室率通常较快;可伴有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等特征性表现。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是指心室内心肌纤维快速而微弱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弦波样图形,频率通常在200-300次/分之间;心室颤动是指心室内心肌纤维完全无序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形态、振幅、时间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通常在300-500次/分之间。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临床上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导致心脏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治疗。

六、心律失常心电图识别的注意事项

(一)结合临床资料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房性期前收缩在健康人中可无任何症状,而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可能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

(二)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

部分心律失常具有间歇性发作的特点,单次心电图检查可能无法捕捉到异常波形。因此,对于疑似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更准确地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频率。

(三)注意心电图的伪差与干扰

心电图记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伪差与干扰的影响,如肌电干扰、基线漂移、交流电干扰等。这些伪差与干扰可能掩盖或模拟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导致误诊或漏诊。因此,在判读心电图时,应仔细排除伪差与干扰的影响。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图识别、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监测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其识别方法,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文章强调了结合临床资料、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以及注意心电图伪差与干扰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重要性,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对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判读能力。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识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