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彼众我寡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彼众我寡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ThunderBolt46 上传于 2022-02-16 19:49

《彼众我寡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战火连绵。在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格局中,郑国因地处中原要冲,成为两国拉拢与争夺的关键。晋国自城濮之战后确立霸主地位,楚国则始终觊觎中原,两国在郑国境内的博弈愈演愈烈。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都城新郑。郑襄公率臣民死守三月,城内粮草将尽,百姓易子而食。郑国大夫皇颉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黑压压的楚军营帐,对同僚子产叹道:“楚军十万,我军不过三万,彼众我寡,此战必败。”子产攥紧剑柄,目光坚定:“虽众寡悬殊,然我辈当以死卫国。”

此时,晋国援军正在途中。晋将荀林父率中军,先縠统上军,赵朔领下军,共八万兵马。但晋军内部对是否立即救援郑国存在严重分歧。中军佐先谷主张速战,认为“迟则郑亡,楚将据中原”;而中军将荀林父则认为“楚军势盛,宜待其疲再战”。两派争执不下,直至探马急报:“郑国已降楚,楚军正在城外祭河神!”

荀林父闻讯大惊,立即召集将领商议。先谷拍案而起:“郑已降楚,若不速战,晋国霸业将毁!”栾书却冷静分析:“彼众我寡,楚军新胜,士气正盛。若贸然进攻,恐重蹈城濮之战前曹、卫联军覆辙。”赵朔握紧佩剑:“将军所言极是,但若退兵,晋国颜面何存?”

就在晋军犹豫之际,楚庄王已得知晋军动向。令尹孙叔敖进言:“晋军虽众,但指挥不一。可遣一军佯攻晋军左翼,诱其分兵,再以主力击其薄弱。”楚庄王点头:“彼众我寡,当以智取。”遂命公子侧率三万精骑夜袭晋军营地。

是夜,晋军大营突然火光冲天。楚军骑兵如潮水般涌来,喊杀声震彻云霄。晋军仓促应战,阵型大乱。先谷见状,不顾荀林父命令,率本部人马强行突围。栾书急呼:“不可分兵!”但为时已晚,晋军中军被楚军拦腰截断。

混战中,赵朔与三百亲兵被楚军团团包围。他环视四周,楚军盾牌如林,长戈如雨。部将王翼满身是血,嘶声道:“将军,彼众我寡,突围吧!”赵朔抹去脸上血迹,大笑:“晋国男儿,何惧生死!”言罢,纵马冲向敌阵,连斩楚军七将,终因力竭落马。

楚庄王站在高台上观战,见赵朔虽败犹荣,不禁叹道:“晋国虽败,然将士用命,不可小觑。”遂下令停止追击。此战晋军损失过半,楚军亦伤亡两万余人。史称“邲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水陆协同作战。

战后,荀林父自缚请罪,晋景公欲斩之。大夫士会进谏:“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彼众我寡,且将领不和,非将军之过。”晋景公沉吟良久,终赦荀林父,但削其爵位。

楚庄王则趁胜推进,会盟诸侯于衡山,问鼎中原。郑国重新倒向楚国,晋国霸业暂衰。但这场战争也暴露出楚军后勤补给的弱点——因战线过长,楚军粮草运输困难,为后来晋国反攻埋下伏笔。

“彼众我寡”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虽未直接出现成语,但已蕴含“敌众我寡”之意。

至《战国策·赵策三》:“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其中“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已具“彼众我寡”的对比思维。

真正定型为成语,则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太祖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吾观绍,其众虽多,法令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然可击也。吾虽寡,当与战。’”此处“吾虽寡”即“彼众我寡”的简化表达。

该成语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思维的成熟。从单纯比较兵力数量,到分析敌我双方将领性格、军队纪律、后勤保障等综合因素,体现了战略思想的进步。如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面对魏国庞涓的十万大军,仅以三万兵力设伏,正是“彼众我寡”情境下以智取胜的典范。

在文化层面,“彼众我寡”常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形成对比。如赤壁之战中,周瑜以五万联军破曹操二十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玄以八万北府兵败苻坚八十七万前秦军。这些战例都证明,在特定条件下,数量劣势可通过战术创新、士气激励、地理利用等因素转化为战略优势。

现代语境中,“彼众我寡”已超越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学术研究、体育比赛等场景。例如,初创企业面对行业巨头时,常以“彼众我寡,但创新制胜”为口号;科研团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挑战国际难题,也会用此成语表达决心。

该成语的哲学内涵在于揭示矛盾的对立统一。数量上的多与少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质量、结构、时机等要素同样重要。正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所言:“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通过制造局部优势,可实现“以寡敌众”的战略目标。

从语言艺术角度看,“彼众我寡”采用对仗结构,音节铿锵,易于记忆。其变体如“敌众我寡”“众寡悬殊”等,都保持了四字成语的简洁美。在文学创作中,该成语常用于渲染紧张氛围,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操曰:‘彼众我寡,必怀退意。’”

历史上的“彼众我寡”战例,往往伴随着战术创新。韩信在井陉口背水列阵,以三万新兵破赵军二十万;李世民在虎牢关以三千玄甲军擒窦建德十万大军。这些战例证明,当弱势一方能准确判断战场形势,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方要害时,数量劣势可被弥补。

心理层面,“彼众我寡”既可能引发恐惧,也可激发斗志。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五万楚军击溃四十万秦军,正是利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效应。反之,若弱势一方丧失信心,则可能不战而溃。

国际关系中,“彼众我寡”常用于分析大国博弈。如冷战期间,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对峙,表面上是数量上的均势,实则因核威慑的存在形成了“恐怖平衡”。现代多极化格局下,中小国家通过联盟或非对称手段,也可在特定领域实现“以寡制众”。

该成语的传播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它既保留了原始军事语境的核心含义,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涵。在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彼众我寡”同样被广泛使用,成为东亚战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领域,“彼众我寡”常作为案例分析工具。军事院校通过研究经典战例,培养学员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决策能力;商学院则用此成语探讨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发展。这种跨学科的应用,彰显了成语的生命力。

数字时代,“彼众我寡”的内涵进一步拓展。网络战争中,攻击方常以少量黑客团队渗透防御严密的系统;商业领域,初创公司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市场,挑战行业巨头。这些新形态的“以寡敌众”,反映了技术变革对传统力量对比的颠覆。

文化传承方面,“彼众我寡”通过成语故事、影视作品、游戏剧情等形式持续传播。如电影《英雄》中,无名以一己之力刺杀秦王,虽败犹荣;游戏《三国志》系列里,玩家常体验“以少胜多”的成就感。这些文化产品使成语从书面走向大众。

语言研究显示,“彼众我寡”属于联合式成语,前后两部分意义相近,形成强调效果。其语法结构稳定,不易拆分重组。在方言中,该成语的发音可能略有变化,但含义保持一致,体现了汉语的统一性。

国际交流中,“彼众我寡”常被翻译为“be outnumbered”或“face superior forces”,但直译难以完全传达其文化内涵。因此,在跨文化传播时,往往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释,这反而促进了中华战略思想的对外输出。

未来,“彼众我寡”将继续适应社会变迁。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技术代差可能使传统数量优势失效,届时“以智克量”将成为新的战略主题。该成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将为应对复杂挑战提供智慧源泉。

关键词:彼众我寡、成语典故春秋争霸、邲之战、以少胜多、战略思维、文化传承

简介:本文通过春秋时期晋楚邲之战的详细描写,展现了“彼众我寡”成语的典故来源与历史背景。文章追溯了该成语从《左传》到《三国志》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其在军事、商业、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揭示了数量对比与战略决策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战略智慧与语言魅力。

《彼众我寡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