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_医学论文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
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相关内容。首先阐述了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定义、分类及发病机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接着深入剖析了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重点介绍了多种常用的手术入路及其优缺点,包括髂腹股沟入路、Stoppa 入路、改良 Stoppa 入路等。同时,对手术中涉及的内固定技术,如钢板固定、螺钉固定等进行了详细论述。还讨论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展示了手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实际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
关键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手术入路、内固定技术、并发症
一、引言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创伤,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此类骨折可导致骨盆环的完整性破坏,引起骨盆严重变形、出血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若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展开深入探讨。
二、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是指骨盆环在前后方向或垂直方向上失去稳定性,骨折移位明显,骨盆环的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根据 Tile 分型,可分为 A 型(部分稳定型)、B 型(旋转不稳定型)和 C 型(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型),其中 B 型和 C 型属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二)发病机制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暴力作用于骨盆引起。当暴力沿骨盆纵轴方向传导时,可导致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骨、髂骨骨折;前后方向的暴力可引起耻骨联合分离或髂骨翼骨折等。此外,旋转暴力可使骨盆环发生旋转性不稳定。
(三)流行病学特点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在创伤患者中占一定比例,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与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相关。患者常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如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等,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
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 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 C 型),骨折移位明显,影响骨盆的稳定性及功能。
2 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 B 型)合并有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因素,或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3 骨盆骨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需要手术探查及修复者。
4 开放性骨盆骨折,需清创及内固定治疗。
5 骨盆骨折导致骨盆严重畸形,影响患者外观及功能,需矫正畸形者。
(二)禁忌证
1 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如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
2 局部皮肤条件差,存在感染、溃疡等,手术可能导致感染扩散。
3 骨折晚期,已形成骨性愈合,但畸形愈合不影响功能者。
四、常用手术入路及优缺点
(一)髂腹股沟入路
1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从髂嵴前 2/3 开始,沿髂前上棘向内下方至耻骨联合上方 2 - 3cm 处作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分离腹外斜肌腱膜,显露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股神经,分离并保护这些神经,显露骨盆前环及髂窝。
2 优点:可充分显露骨盆前环、髂窝及部分骶髂关节,便于处理骨盆前环的骨折及脱位,对髂血管、神经的损伤风险相对较小。
3 缺点:手术操作较复杂,需要分离较多的软组织,术中出血较多;对骶髂关节后方的显露较差,难以处理骶髂关节后方的骨折。
(二)Stoppa 入路
1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于下腹部正中作纵切口,从脐下至耻骨联合上 2 - 3cm 处。切开腹白线,向两侧推开腹直肌,显露腹膜外间隙。将腹膜及内脏向头侧推开,即可显露骨盆前环及部分骶髂关节。
2 优点:切口位于下腹部,较为隐蔽,术后瘢痕较小;可同时显露骨盆前环的双侧,便于处理双侧骨盆前环骨折;对髂血管、神经的损伤风险较低。
3 缺点:对骶髂关节后方的显露有限,难以处理复杂的骶髂关节骨折;术中需要推开腹膜及内脏,可能引起内脏损伤及肠粘连等并发症。
(三)改良 Stoppa 入路
1 手术方法:在原 Stoppa 入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切口可适当向两侧延长,分离范围更广。通过更充分的分离,可更好地显露骶髂关节前方及骨盆后环的部分结构。
2 优点:结合了 Stoppa 入路的优点,同时对骶髂关节前方的显露更好,可处理部分骶髂关节前方的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出血量相对较少。
3 缺点:仍然难以完全显露骶髂关节后方,对于复杂的骶髂关节垂直不稳定骨折,处理效果可能不理想。
(四)骶髂关节后路入路
1 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于骶髂关节后方作纵切口,根据骨折情况确定切口长度。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分离臀大肌,显露骶髂关节后方。
2 优点:可充分显露骶髂关节后方,便于处理骶髂关节后方的骨折及脱位,对骶神经的显露较好,可在直视下保护骶神经。
3 缺点:手术切口位于背部,术后瘢痕较为明显;对骨盆前环的显露差,难以同时处理骨盆前环的骨折;术中可能损伤臀上神经、血管等结构。
五、内固定技术
(一)钢板固定
1 重建钢板:适用于骨盆前环及髂骨翼的骨折固定。可根据骨折的形状和位置进行预弯,使其与骨面贴合良好,提供稳定的固定。一般采用 3.5mm 或 4.5mm 的重建钢板,螺钉直径相应为 3.5mm 或 4.5mm。
2 髂骨翼钢板:专门用于髂骨翼骨折的固定。其形状与髂骨翼的外形相适应,可有效固定髂骨翼的骨折块,防止其移位。
3 骶髂关节钢板:用于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髂关节骨折的固定。可将钢板横跨骶髂关节,通过螺钉将骶骨和髂骨固定在一起,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
(二)螺钉固定
1 骶髂关节螺钉: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髂关节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在髂骨上钻孔,将螺钉经髂骨、骶髂关节拧入骶骨,达到固定骶髂关节的目的。操作时需要准确的影像学定位,以确保螺钉准确置入,避免损伤骶神经和血管。
2 耻骨上支螺钉:用于耻骨上支骨折的固定。可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和方向,将螺钉拧入耻骨上支,提供稳定的固定。
(三)外固定架固定
外固定架适用于早期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时固定或作为最终治疗手段。对于合并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开放性骨折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外固定架可迅速稳定骨盆,减少出血,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外固定架可通过在骨盆两侧的髂嵴上穿入斯氏针,连接外固定架杆,调整外固定架的张力,达到固定骨盆的目的。
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出血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本身可导致大量出血,手术过程中也可能因损伤血管而加重出血。预防出血的关键在于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凝血异常;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大血管;对于出血较多的患者,可输注血液制品。若术后出现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必要时再次手术探查止血。
(二)感染
感染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术前严格消毒手术区域,术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若术后出现感染,应根据感染的程度和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必要时进行伤口清创、引流等处理。
(三)神经损伤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骨盆周围的神经,如骶神经、坐骨神经等。预防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术中仔细分离和保护神经,避免过度牵拉和损伤。若术后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应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四)内固定失败
内固定失败可能是由于内固定物选择不当、固定不牢固或患者过早负重等原因引起。预防内固定失败,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确保固定牢固;术后指导患者合理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若出现内固定失败,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手术进行内固定调整或更换。
七、临床病例分析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5 岁,因交通事故致骨盆骨折入院。查体:患者生命体征尚平稳,骨盆挤压试验阳性,会阴部可见瘀斑。X 线片及 CT 检查示:骨盆 Tile C 型骨折,骶髂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
(二)治疗方案
采用改良 Stoppa 入路联合骶髂关节后路入路进行手术。改良 Stoppa 入路处理骨盆前环的耻骨联合分离,使用重建钢板固定;骶髂关节后路入路处理骶髂关节脱位,采用骶髂关节螺钉固定。
(三)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骨折愈合良好,骨盆稳定性恢复。患者可正常行走,无明显的疼痛和功能障碍。随访 1 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八、结论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创伤,手术治疗是恢复骨盆稳定性、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方法。临床医生应根据骨折的类型、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同时,要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本文围绕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接着阐述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详细分析多种常用手术入路及其优缺点,探讨内固定技术,还论述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并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展示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