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例剖宫产再孕剖宫产术患者临床分析_子宫下段
211例剖宫产再孕剖宫产术患者临床分析_子宫下段
摘要:本研究对211例剖宫产再孕后行剖宫产术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聚焦子宫下段情况。通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指征、子宫下段瘢痕情况、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显示,剖宫产再孕患者手术指征多样,子宫下段瘢痕厚度与手术风险相关,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为剖宫产再孕患者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剖宫产再孕、剖宫产术、子宫下段、临床分析
一、引言
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再孕的孕妇数量逐渐增多。剖宫产后再孕面临诸多风险,其中子宫下段的情况对于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子宫下段作为剖宫产手术的关键部位,其瘢痕形成、厚度变化以及弹性等特性,直接关系到再次手术时的操作难度、出血风险以及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11例剖宫产再孕后行剖宫产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深入了解子宫下段在这一特殊群体中的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剖宫产再孕后行剖宫产术的患者211例。纳入标准为既往有一次或多次剖宫产史,此次妊娠因各种原因需再次行剖宫产术;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详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产次、前次剖宫产原因、此次妊娠的孕周、胎儿情况等。同时,重点收集与子宫下段相关的资料,如前次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愈合情况、此次妊娠期间子宫下段的超声检查结果(包括子宫下段瘢痕厚度、连续性等)。
2、手术情况记录:记录再次剖宫产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如子宫下段横切口、纵切口等)、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观察子宫下段的情况,包括瘢痕的质地、有无破裂倾向等。
3、术后情况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产后出血、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等。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对不同因素与子宫下段情况及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结果
(一)患者一般情况
211例患者中,年龄在25—42岁之间,平均(30.5±3.2)岁。孕产次方面,孕2产1者120例,孕3产1者70例,孕3产2及以上者21例。前次剖宫产原因中,胎儿窘迫占35%,头盆不称占25%,社会因素占20%,其他原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占20%。此次妊娠孕周在37—41周之间,平均(39.2±1.1)周。
(二)手术指征
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多样,其中社会因素占28%,胎儿因素(如胎儿窘迫、巨大儿等)占32%,母体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占25%,瘢痕子宫相关因素(如子宫下段瘢痕过薄、有子宫破裂风险等)占15%。
(三)子宫下段情况
1、超声检查结果:术前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子宫下段瘢痕厚度,结果显示,瘢痕厚度≥3mm者140例,占66.35%;瘢痕厚度<3mm者71例,占33.65%。其中,瘢痕厚度<2mm者25例,这部分患者子宫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
2、术中观察:术中发现,子宫下段瘢痕质地较硬者105例,占49.76%;质地较软者106例,占50.24%。有10例患者子宫下段瘢痕处有薄透区,提示有潜在破裂风险。
(四)手术方式及术中情况
1、手术方式:选择子宫下段横切口者190例,占90.05%;因特殊情况(如子宫下段瘢痕过薄、有严重粘连等)选择子宫下段纵切口者21例,占9.95%。
2、术中出血量: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0±50)ml。其中,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mm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0±60)ml,明显高于瘢痕厚度≥3mm的患者的(220±40)ml,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手术时间:平均手术时间为(50±10)min。子宫下段瘢痕质地较硬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平均为(55±12)min,与质地较软者的(45±8)min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术后并发症情况
1、产后出血:共有18例患者发生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53%。其中,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mm的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为12.68%(9/71),明显高于瘢痕厚度≥3mm的患者的5%(7/14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有12例患者出现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5.69%。子宫下段瘢痕质地较硬的患者发生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比例为7.62%(8/105),高于质地较软者的3.77%(4/1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感染: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有8例,发生率为3.79%。感染的发生与子宫下段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四、讨论
(一)剖宫产再孕患者手术指征的特点
本研究显示,剖宫产再孕患者再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较为多样。社会因素仍占据一定比例,这可能与患者对自然分娩的恐惧以及医生对瘢痕子宫试产的顾虑有关。胎儿因素和母体因素也是重要的手术指征,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妊娠期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分娩安全的问题。而瘢痕子宫相关因素作为手术指征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一旦出现子宫下段瘢痕过薄、有子宫破裂风险等情况,将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因此对子宫下段的评估至关重要。
(二)子宫下段情况对手术的影响
1、子宫下段瘢痕厚度:超声测量的子宫下段瘢痕厚度是评估再次剖宫产手术风险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发现,瘢痕厚度<3mm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瘢痕厚度≥3mm的患者。这可能是因为较薄的瘢痕在手术过程中更容易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增多。因此,对于子宫下段瘢痕较薄的患者,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备血、准备子宫压迫缝合材料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
2、子宫下段瘢痕质地:术中观察发现,子宫下段瘢痕质地较硬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这可能是由于较硬的瘢痕组织弹性差,在切开和分离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操作,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同时,较硬的瘢痕也可能影响子宫的收缩,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对于这类患者,手术医生应具备更丰富的经验和更熟练的操作技巧,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三)手术方式的选择
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选择了子宫下段横切口,这与横切口具有出血少、术后粘连轻、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有关。然而,对于子宫下段瘢痕过薄、有严重粘连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选择子宫下段纵切口可能更为合适。纵切口可以更直接地暴露手术视野,便于处理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但同时也增加了术后粘连和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的风险。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针对剖宫产再孕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产后出血,除了在术前做好准备外,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血管,术后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对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应注意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机会,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的预防关键在于严格的无菌技术和术后伤口的护理。此外,术后应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复旧和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结论
本研究对211例剖宫产再孕后行剖宫产术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再孕患者的手术指征多样,子宫下段的情况对手术过程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和质地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剖宫产再孕患者子宫下段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提高母婴的安全和健康水平。
简介:本文对211例剖宫产再孕后行剖宫产术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子宫下段相关情况及手术、术后资料。结果显示手术指征多样,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和质地影响手术及预后,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采取预防措施可提高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