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处理19例分析_剖腹产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处理19例分析_剖腹产》
摘要:目的 分析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感染发生情况、处理措施及预后。结果 19例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切口均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针对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及时诊断、合理选择处理措施,如清创、引流、抗感染治疗等,可有效促进切口愈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处理措施、切口愈合、预后
一、引言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的手术方式,对于解决难产、胎儿窘迫等危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处理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有效的处理方法和经验,对于提高产科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9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处理方法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X月 - 20XX年X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患者19例。患者年龄在22 - 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3.2)岁。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7例。孕周在37 - 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2±1.1)周。
(二)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的诊断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主要表现为切口局部红肿、疼痛、有渗出液,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全身症状。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浅部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浅部切口感染仅涉及皮肤及皮下组织;深部切口感染累及深部筋膜和肌肉。
(三)处理方法
1、一般处理
(1)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嘱患者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于切口引流。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若敷料被渗出液浸湿,应及时更换。
(2)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每日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
2、局部处理
(1)清创:对于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坏死组织的患者,及时进行清创处理。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清除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直至切口清洁。清创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2)引流:对于深部切口感染或切口内有较多脓液的患者,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进行引流。引流条或引流管的选择应根据切口的大小和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定。保持引流通畅,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根据引流情况调整引流条或引流管的位置。
(3)局部用药:在清创和引流后,可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局部应用。如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红霉素软膏等;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局部湿敷等。
3、全身抗感染治疗
根据切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在药敏结果未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等。抗生素的使用要足量、足疗程,一般疗程为7 - 14天,直至切口感染控制,症状消失。
(四)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包括愈合时间、愈合等级(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愈合欠佳,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如腹膜炎、败血症等。
三、结果
(一)切口愈合情况
19例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切口均愈合。其中甲级愈合15例,占78.95%;乙级愈合4例,占21.05%。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0.2±2.1)天。
(二)并发症发生情况
19例患者中,未出现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仅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经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
四、讨论
(一)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
1、患者自身因素:肥胖、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等患者自身因素可影响切口的愈合,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肥胖患者脂肪层较厚,切口处血运相对较差,且容易发生脂肪液化,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同时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的抵抗力;贫血和营养不良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愈合能力减弱。
2、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过多、切口保护不当、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手术因素可导致切口感染。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增加,细菌污染的机会增多;术中出血过多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影响切口的血运,不利于切口愈合;切口保护不当,如未使用切口保护器等,可使切口受到污染;无菌操作不严格,如手术器械、敷料等被污染,可直接导致切口感染。
3、术后因素:术后护理不当、过早活动、切口敷料更换不及时等术后因素也可引起切口感染。术后护理不当,如未及时观察切口情况、未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等,可为细菌的生长繁殖创造条件;过早活动可使切口受到牵拉,影响切口愈合,同时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切口敷料更换不及时,敷料被渗出液浸湿后未及时更换,可使细菌在切口处滋生,导致感染。
(二)处理方法的选择及效果
1、一般处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和营养支持是一般处理的重要内容。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可减少细菌的滋生,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营养支持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本研究中,通过嘱患者卧床休息、定期更换敷料等措施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或静脉营养支持,为切口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局部处理:清创、引流和局部用药是局部处理的关键措施。清创可清除切口的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减少细菌的数量,为切口的愈合创造条件;引流可将切口内的脓液引出,减轻切口内的压力,促进切口的愈合;局部用药可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提高抗感染效果。本研究中,19例患者均进行了清创、引流和局部用药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口愈合情况良好。
3、全身抗感染治疗:根据切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防止感染的扩散。在药敏结果未出来之前,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可及时控制感染,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本研究中,19例患者均接受了全身抗感染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说明全身抗感染治疗在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预防措施
1、加强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等。同时,做好术前皮肤准备,清洁手术部位皮肤,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
2、严格无菌操作:手术医生、护士等手术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使用无菌手术器械和敷料。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切口,避免切口受到污染。
3、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医生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提高手术效率,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降低细菌污染的机会。
4、加强术后护理:术后要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活动,减少切口受到牵拉的机会。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19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针对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及时诊断、合理选择处理措施,如一般处理、局部处理和全身抗感染治疗等,可有效促进切口愈合,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加强术前准备、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和加强术后护理等,可降低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提高产科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9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了感染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发现及时诊断和合理处理可有效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措施的实施可降低感染发生率,对提高产科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