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软科技(688088):智能汽车产品量产加速 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一、公司概况:视觉算法领军者,技术积淀深厚
虹软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领先的视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的研发与应用。公司以“让机器看懂世界”为使命,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技术,构建了覆盖智能手机、智能汽车、IoT设备等多场景的视觉解决方案。2019年登陆科创板后,公司凭借技术壁垒和客户粘性,持续巩固行业地位。
公司核心业务分为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和智能汽车视觉解决方案两大板块。前者主要服务于全球头部手机厂商,提供人脸识别、场景识别、超分辨率等算法;后者则聚焦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涵盖前视、环视、侧视、后视及舱内监控等全场景解决方案。2023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占比已突破20%,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极。
二、行业背景:智能汽车浪潮下,视觉感知需求爆发
1. 智能驾驶渗透率加速提升
根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L2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占比达35%,预计2025年将突破5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9.5万辆,其中L2+级车型占比超40%。智能驾驶从辅助功能向高阶自动驾驶演进,对多传感器融合、环境感知精度提出更高要求。
2. 视觉感知成为核心赛道
在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执行”链条中,视觉感知因成本低、信息丰富、可解释性强等优势,成为主流技术路线。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国内车企“视觉+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均依赖高精度视觉算法。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3年单车视觉传感器价值量达300-500美元,占感知系统总成本的60%以上。
3. 政策驱动与技术迭代共振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等政策推动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欧盟《通用安全法规》强制要求2024年起新车标配DMS(驾驶员监测系统)。技术层面,BEV(鸟瞰图)感知架构、Transformer模型的应用,推动视觉算法从“识别”向“理解”进化,为虹软科技等算法厂商提供技术迭代窗口。
三、核心逻辑:智能汽车业务量产加速,打开成长空间
1. 产品矩阵完善,覆盖全场景需求
虹软科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三大层级:
(1)基础视觉感知:包括前视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环视泊车、侧视盲区监测等,支持L2-L3级自动驾驶;
(2)舱内交互感知:DMS(驾驶员监测)、OMS(乘客监测)、手势识别等,提升座舱智能化水平;
(3)高阶自动驾驶感知:基于BEV架构的4D成像技术、多传感器时空同步算法,为L4级自动驾驶提供支撑。
2023年,公司推出“虹软视觉引擎”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算法快速部署,客户定制化开发周期缩短50%,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
2. 客户拓展成效显著,量产项目密集落地
虹软科技已与全球30余家车企建立合作,覆盖传统主机厂与新势力品牌:
(1)国内市场:绑定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头部车企,2023年比亚迪汉EV搭载公司环视算法,单车型年销量超10万辆;
(2)国际市场:进入现代、起亚、斯特兰蒂斯等供应链,2024年现代IONIQ 6将搭载公司DMS系统;
(3)新势力合作:与蔚来、小鹏、理想等深度合作,2023年小鹏G9采用公司舱内交互算法,支持多模态交互。
截至2024年Q1,公司已获得超50个量产定点项目,其中20个项目于2023年实现SOP(量产),预计2024年新增30个项目量产,智能汽车业务收入有望同比增长80%。
3. 技术壁垒构筑,毛利率优势突出
虹软科技通过三大优势构建技术护城河:
(1)数据闭环能力:依托全球超20亿台智能设备装机量,构建海量真实场景数据集,算法迭代效率领先行业;
(2)跨平台适配性:算法支持高通、英伟达、地平线等主流芯片平台,降低客户切换成本;
(3)低算力优化:针对中低端车型推出轻量化算法,在8TOPS算力下实现L2级功能,覆盖10-20万元主流价格带。
2023年,智能汽车业务毛利率达58%,较智能手机业务高12个百分点,随着高毛利项目占比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将持续增强。
四、财务分析:收入结构优化,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1. 营收增长提速,智能汽车占比提升
2020-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从6.8亿元增至9.2亿元,CAGR达10.3%。其中,智能汽车业务收入从0.8亿元增至2.1亿元,占比从11.8%提升至22.8%。2024年Q1,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0%,占总收入比重达28%,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2. 盈利能力稳定,现金流充裕
公司综合毛利率长期维持在90%以上,2023年达91.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净利润率虽受研发投入影响有所波动,但2023年仍达28.5%。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五年为正,2023年达3.2亿元,为业务扩张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3. 研发投入聚焦,构建长期竞争力
2020-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从2.3亿元增至3.8亿元,占营收比重达41.3%。研发团队规模超800人,其中博士占比15%,硕士占比40%。2024年计划投入4.5亿元,重点布局BEV感知架构、4D毫米波雷达融合算法等前沿领域。
五、风险因素:技术迭代、客户集中与竞争加剧
1. 技术迭代风险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存在不确定性,若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或纯视觉方案突破,可能影响视觉算法市场需求。公司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性。
2. 客户集中风险
2023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达65%,其中智能手机业务依赖三星、小米等厂商。若主要客户订单减少,可能对公司营收造成冲击。智能汽车业务客户分散度较高,可部分对冲风险。
3. 竞争加剧风险
国内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AI企业加速布局智能汽车领域,国际厂商Mobileye、法雷奥等凭借先发优势占据高端市场。公司需通过差异化产品与快速响应能力巩固市场份额。
六、估值与投资建议:目标价与投资评级
1. 相对估值法
选取中科创达、德赛西威等智能汽车软件供应商作为可比公司,2024年平均PE为45倍。考虑到虹软科技技术壁垒更高、智能汽车业务增速更快,给予50倍PE估值。
2. 绝对估值法
采用DCF模型,假设WACC为9%,永续增长率3%,测算公司合理市值为280亿元,对应目标价68元。
3. 投资建议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预计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4.5/6.1亿元,CAGR达38%。当前股价对应2024年PE为35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具备估值吸引力。
七、结论:智能汽车驱动,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虹软科技凭借技术积淀、客户拓展与产品迭代,成功将视觉算法优势延伸至智能汽车领域。随着量产项目密集落地、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智能汽车业务有望在2025年贡献超50%收入,驱动公司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长期看,公司有望成为全球智能驾驶视觉感知领域的领导者。
关键词:虹软科技、智能汽车、视觉算法、量产加速、第二增长曲线、自动驾驶、BEV架构、客户拓展、高毛利率、投资评级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虹软科技(688088)智能汽车业务发展现状,指出其通过完善产品矩阵、拓展客户群体、构建技术壁垒,实现智能汽车产品量产加速,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文章从行业背景、核心逻辑、财务分析、风险因素及估值建议等多维度展开,认为公司有望凭借技术优势与量产能力,在智能驾驶视觉感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