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历史教案 >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通用2篇)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通用2篇)

TidalProwl 上传于 2021-03-10 07:56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通用2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理解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了解两汉社会生活的特点,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娱乐等方面;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两汉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两汉经济和社会生活与前代及后世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两汉时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认识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经济观和社会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就;两汉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两汉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两汉时期繁荣景象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两汉时期城市建筑、农田耕作、手工业制作等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汉时期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这种繁荣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 两汉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展示两汉时期的铁农具图片和牛耕图,讲解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例如,铁农具更加锋利耐用,提高了开垦土地的效率;牛耕的使用减轻了人力劳动强度,扩大了耕地面积。

介绍两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如六辅渠、白渠等。通过地图展示这些水利工程的位置,说明它们对灌溉农田、促进农业丰收的积极影响。同时,讲述西汉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劝课农桑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多种农作物。

引用史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让学生分析这段史料体现了西汉政府怎样的农业政策,加深学生对政府重视农业的认识。

(2)手工业的进步

纺织业:展示两汉时期的丝绸织物图片,介绍丝织业是两汉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西汉的丝织品工艺精湛,品种繁多,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和欧洲。讲述长安等城市设有专门的织室,规模宏大,工匠众多。同时,棉纺织业也有一定发展,虽然当时棉花种植不普遍,但已有简单的棉纺织技术。

冶铁业: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两汉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如采用高温炉、鼓风设备等,提高了铁的产量和质量。冶铁业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冶铁作坊。让学生思考冶铁业的发展对农业和手工业其他部门的影响。

陶瓷业:展示两汉时期的陶器、瓷器图片,说明陶瓷业在两汉时期取得了显著成就。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美,种类丰富,有生活用具、陪葬品等。瓷器也开始出现,虽然质量不如后世,但为后来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商业的繁荣

城市的兴起:介绍长安和洛阳是两汉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长安是西汉的都城,人口众多,街道整齐,商业区分布在特定的区域,称为“市”。洛阳在东汉时期成为都城,商业也十分发达。通过图片展示长安和洛阳的城市布局和商业繁荣景象。

商业活动的活跃:讲解两汉时期的商业活动形式多样,有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国内贸易中,商人往来于各地,贩卖各种商品。对外贸易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深受外国欢迎。同时,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如蜀郡的卓氏、南阳的孔氏等。

货币的统一:展示两汉时期的五铢钱图片,说明西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作为全国通用的货币。五铢钱的铸造标准统一,重量适中,便于流通和使用,对促进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两汉的社会生活

(1)服饰

展示两汉时期不同阶层的服饰图片,包括皇帝、官员、平民和士兵的服饰。讲解皇帝的服饰华丽庄重,有特定的颜色和图案规定;官员的服饰根据品级不同而有差异;平民的服饰相对朴素,多为粗布制作;士兵的服饰则便于作战。同时,介绍两汉时期服饰的款式,如深衣、襦裙等。

(2)饮食

介绍两汉时期的主食有粟、麦、稻等,副食有肉类、蔬菜、水果等。讲述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多种烹饪方法,如煮、炒、烤等。同时,提到两汉时期的饮食文化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如在宴会上座次有严格的规定。

(3)居住

通过图片展示两汉时期不同阶层的居住环境。贵族的住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有堂、室、厢房等;平民的住宅则较为简陋,多为土木结构的房屋。介绍两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如高台建筑、瓦当的使用等。

(4)交通

展示两汉时期的交通工具图片,包括马车、牛车、船等。讲解两汉时期已经修建了许多道路,如驰道、直道等,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同时,提到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之间的交通联系。

(5)娱乐

介绍两汉时期的娱乐活动,如蹴鞠、投壶、围棋等。讲述蹴鞠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活动,类似于现代的足球;投壶是一种投掷游戏,常在宴会上进行;围棋也有一定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课堂小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就以及社会生活的特点。强调两汉经济的繁荣为社会生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社会生活的丰富又反映了经济的繁荣。同时,总结两汉经济和社会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1. 选择题:展示几道关于两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例如:“下列哪项水利工程是西汉时期修建的?(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六辅渠 D. 隋朝大运河”通过选择题,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材料分析题:给出一段关于两汉商业发展的史料,让学生分析史料中反映出的两汉商业发展的特点。例如:“(西汉)长安城有九个市,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商贾存储货卖者,率在其处。”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让学生收集两汉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图片、故事等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两汉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史料分析,学生对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小组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同时,对于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关键词: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商业、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娱乐

简介:本教案围绕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展开教学。教学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教学重难点突出两汉经济成就和社会生活特点及理解相关影响。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小结、练习和作业等环节,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两汉经济繁荣表现和社会生活特色,最后进行教学反思。

《第16课 两汉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通用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