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物理教案 >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精选2篇)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精选2篇)

经天纬地 上传于 2021-02-23 01:51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精选2篇)

教案一: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密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理解量筒测量体积的原理,学会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能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固体密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增强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平的规范操作、量筒的读数方法、密度公式的应用。

难点: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技巧,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100mL)、细线、烧杯、水、不规则石块(每组3块)、规则木块(对比用)、抹布。

多媒体资源:天平使用动画、密度计算器小程序、实验操作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问题:"如何鉴别外观相似的金戒指和铜戒指?"引发学生讨论,引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需要测量密度来鉴别物质。

(二)知识回顾(8分钟)

1. 复习密度公式:ρ=m/V,强调单位换算(1g/cm³=1000kg/m³)。

2. 天平使用口诀:"一放平、二调零、三称量、四读数",通过动画演示横梁平衡的调节方法。

3. 量筒读数技巧:视线与液面凹形底部相平,举例说明俯视/仰视导致的误差。

(三)实验探究(25分钟)

1. 实验步骤讲解:

(1)测量固体质量:用镊子将砝码放在右盘,调节游码至横梁平衡,记录质量m。

(2)测量固体体积:

规则固体:用刻度尺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

不规则固体:采用排水法——向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记录体积V₁;用细线系住固体完全浸没,记录总体积V₂;体积V=V₂-V₁。

(3)计算密度:ρ=m/(V₂-V₁),保留两位小数。

2. 分组实验要求:

每组4人,明确分工(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汇报员)。

实验三次取平均值,填写实验报告单。

3. 教师巡视指导:

纠正天平使用错误(如直接用手拿砝码)。

提醒量筒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

指导数据记录规范(单位统一、有效数字)。

(四)数据分析(10分钟)

1. 小组汇报数据,教师投影展示典型案例。

2. 引导分析误差来源:

系统误差:量筒分度值限制、天平未调零。

偶然误差:读数时视线偏差、固体未完全浸没。

3. 对比规则木块与不规则石块的密度值,验证密度是物质特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梳理实验流程:测质量→测体积→计算密度。

2. 强调关键操作:天平调平、量筒读数、排水法技巧。

3. 布置作业:测量家中某小物件的密度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测定固体密度实验

1. 原理:ρ=m/V

2. 器材:天平、量筒、细线、水

3. 步骤:

(1)测质量m(单位:g)

(2)测体积V:

规则体:测量法

不规则体:排水法 V=V₂-V₁

(3)计算:ρ=m/V(单位:g/cm³)

4. 注意事项:轻拿轻放、视线平视、多次测量

教案二:高中物理实验课教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密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理解混合法测液体密度的原理,能设计实验方案并处理数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学会控制变量和误差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液体体积的准确测量、混合法测密度的原理。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系统误差的消除。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精度0.1g)、量筒(50mL/100mL)、烧杯(50mL/100mL)、滴管、未知液体(盐水/酒精)、纯净水、标签纸。

辅助工具:密度表、计算器、实验设计模板。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驱动(6分钟)

展示情境:"某工厂收到一批液体原料,需验证其密度是否符合合同要求(1.1g/cm³),如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测量液体密度的关键要素。

(二)方法探究(12分钟)

1. 方案对比:

直接测量法:用天平测装满液体的烧杯总质量,倒入量筒测体积,再测剩余液体和烧杯质量。

混合法:取一定体积V的液体,用天平测其质量m,计算ρ=m/V。

2. 优缺点分析:

直接法:操作简单但烧杯壁残留导致体积误差。

混合法:精度高但需控制取样量。

3. 确定实验方案:采用混合法,取50mL液体进行测量。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步骤指导:

(1)调节电子天平水平,预热5分钟。

(2)用量筒取50mL液体(视线平视),倒入烧杯。

(3)将烧杯放在天平上,去皮后记录质量m。

(4)计算密度ρ=m/50,单位换算为g/cm³。

2. 注意事项:

量筒取液时保持垂直,避免液体挂壁。

倒液时烧杯口紧贴量筒口,减少残留。

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3. 教师示范:演示量筒的正确读数姿势,强调"量入为出"原则。

(四)数据处理(10分钟)

1. 小组计算密度值,填写表格:

| 实验次数 | 质量m(g) | 体积V(mL) | 密度ρ(g/cm³) |

|----------|------------|--------------|------------------|

| 1 | | 50 | |

| 2 | | 50 | |

| 3 | | 50 | |

2. 误差分析:

系统误差:量筒刻度不准确、天平未校准。

偶然误差:读数偏差、液体蒸发。

3. 改进建议:使用移液管替代量筒提高体积精度,快速测量减少蒸发。

(五)拓展应用(7分钟)

1. 鉴别液体:给出三种液体的密度范围(水1.0、盐水1.1、酒精0.8),让学生判断未知液体成分。

2. 设计实验:如何测量不溶于水的液体(如油)的密度?引导提出"助沉法"(用细沙助沉)。

五、板书设计

测定液体密度实验

1. 原理:ρ=m/V

2. 器材:电子天平、量筒、烧杯、滴管

3. 步骤:

(1)取样:用量筒取V=50mL液体

(2)测质量:将液体倒入烧杯,天平测m

(3)计算:ρ=m/50(单位:g/cm³)

4. 关键点:

量筒读数平视、倒液无残留、多次测量求平均

5. 误差控制:

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偶然误差:快速操作、控制环境

关键词:天平使用、量筒读数、排水法测体积、混合法测密度、实验误差分析物理实验教学密度测定

简介:本文提供两篇物理实验课教案,分别针对初中和高中学生设计。初中教案通过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重点训练天平与量筒的基本操作技能;高中教案则以液体密度测定为载体,强调实验方案设计与误差控制。两篇教案均包含完整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及拓展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精选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