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霞飞 上传于 2020-01-04 06:20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时光如潺潺流水,孕育出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成语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然而,有些成语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诞生,却在岁月的流转中,渐渐显得不合时宜,它们背后藏着的故事,就像被尘封的古卷,等待着后人去翻阅、去思索。

话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为“郑国”的小国,虽国力不算强盛,但国内百姓倒也安居乐业,过着平淡而宁静的日子。郑国有一位名叫子产的大夫,此人聪明睿智,心怀天下,一心想要让郑国变得繁荣昌盛。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有一项便是关于土地分配的。

子产认为,合理的土地分配能够让百姓更加努力地耕种,从而提高国家的粮食产量。于是,他精心规划,将郑国的土地按照人口和劳力重新划分。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没想到,却引来了一些守旧贵族的不满。

这些贵族们世代占据着大片肥沃的土地,过着奢华的生活。子产的改革无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对子产进行攻击。其中有一位名叫伯有的贵族,他生性傲慢,平日里仗着自己的地位横行霸道。他对着子产大声说道:“子产,你此举简直是‘倒行逆施’!自古以来,土地都是贵族所有,你如今却要将它们分给那些平民,这不是坏了祖宗的规矩吗?”

“倒行逆施”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合时宜。在当时的情境下,伯有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子产的改革,认为他的行为违背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和土地分配原则。然而,子产却不为所动,他坚定地回答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郑国的长远发展。若继续让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又何以富强?我虽背负‘倒行逆施’之名,但问心无愧!”

尽管子产力排众议,坚持推行改革,但“倒行逆施”这个成语却流传了下来。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违背时代潮流、不顾客观规律的行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被视为“倒行逆施”的改革举措,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这就使得“倒行逆施”这个成语在描述某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行为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时光流转,来到了战国时期。此时,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频繁。在赵国,有一位名叫赵括的将领,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都对他赞叹不已。然而,赵奢也深知自己的儿子缺乏实战经验,曾多次告诫他:“战争是残酷的,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要有实际的作战经验才能指挥好军队。”

但赵括却对父亲的话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饱读诗书,已经掌握了用兵的精髓。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大战。赵国国王听信了赵括的夸夸其谈,任命他为统帅,代替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改变了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秦军将领白起得知赵括取代廉颇的消息后,心中暗喜,他故意装作败退,引诱赵括深入。赵括果然中计,率领大军追击秦军。当赵军进入秦军的埋伏圈后,白起立刻指挥秦军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将赵军团团围住。

赵括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中了敌人的圈套,但他仍然固执地指挥军队突围。经过四十多天的激战,赵军粮草断绝,士兵们饥饿难耐,战斗力急剧下降。最终,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死,赵军四十多万将士投降,后被秦军全部活埋。

这场战役后,人们便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来形容赵括。这个成语原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当时的情境下,它准确地描绘了赵括只会空谈兵法、缺乏实战能力的特点。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在描述那些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机会的人时,虽然仍然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在鼓励创新和理论研究的语境中,就显得有些过于苛刻和不合时宜了。因为很多时候,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是推动实践发展的重要前提,不能一概而论地将有理论知识的人视为“纸上谈兵”。

再往后,到了东汉时期。汉章帝在位期间,朝廷内部存在着外戚与宦官争权的局面。当时,有一位名叫窦宪的大臣,他是汉章帝皇后窦氏的兄弟,凭借着皇后的势力,在朝廷中权势滔天。窦宪为人骄横跋扈,目中无人,他不仅在朝廷中排除异己,还大肆贪污受贿,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

有一位正直的大臣名叫韩稜,他看不惯窦宪的所作所为,多次在朝堂上弹劾他。窦宪对此怀恨在心,便想方设法地打压韩稜。有一次,窦宪为了羞辱韩稜,便在朝堂上当着众人的面说:“韩稜,你不过是一个‘蚍蜉撼树’之徒,竟敢与我作对!我窦宪在朝廷中的地位岂是你能撼动的?”

“蚍蜉撼树”这个成语便由此诞生,原指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在当时的情境下,窦宪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韩稜,是想贬低他的能力和影响力。然而,韩稜并没有被窦宪的威胁所吓倒,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与窦宪等外戚势力作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在现代社会,我们倡导民主、平等和自由,鼓励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为了正义和社会进步而奋斗。“蚍蜉撼树”这个成语在描述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勇敢抗争的人时,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因为即使个人的力量看似渺小,但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就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不自量力”。

还有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将自己的剑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靠岸后,我就从这个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等船靠岸后,他按照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在古代,交通和信息相对不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可能比较局限,容易出现这种刻舟求剑的行为。然而,在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和创新的时代,如果仍然抱着刻舟求剑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但这个成语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提醒人们不要过于固执地坚持旧有的方法和观念时,仍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只是在强调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语境中,它的表述方式显得有些直接和不合时宜,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些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表达和需求,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不容忽视。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们在使用这些成语时,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时代背景,既要尊重它们的传统含义,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运用和创新。不能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合时宜,就将其束之高阁。相反,我们应该从这些成语中汲取智慧和教训,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创造更多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和表达习惯的新成语、新词汇,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让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交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我们要做到既守正又创新,让古老的成语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关键词:不合时宜成语倒行逆施、纸上谈兵、蚍蜉撼树、刻舟求剑历史典故文化传承

简介:本文通过讲述“倒行逆施”“纸上谈兵”“蚍蜉撼树”“刻舟求剑”等成语在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故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显得不合时宜的原因,强调既要尊重成语传统含义又要结合时代创新运用,同时鼓励创造新词汇丰富语言文化。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