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不卑不亢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不卑不亢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EmberShard25 上传于 2024-06-24 08:35

《不卑不亢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春秋时期,郑国地处中原腹地,北邻晋国,南接楚国,两国皆为当时霸主,常以“保护”为名对郑国施压。郑国国君郑襄公每日如履薄冰,既要应对晋国的军事威胁,又得提防楚国的经济封锁。朝堂之上,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依附晋国,以换取军事庇护;另一派则倾向于楚国,认为楚国文化昌盛,可借其势提升郑国地位。郑襄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连夜间批阅奏章时,烛火都因他的叹息而忽明忽暗。

这一日,晋国派使者叔向至郑,要求郑国增派三千兵马随晋军攻打楚国。叔向站在郑国宫殿的台阶上,仰头看着郑襄公,语气傲慢:“郑国若想保平安,当知轻重。晋国一兵可抵楚国十卒,郑国若不从,恐难保社稷。”郑襄公握着玉圭的手微微发抖,却强忍着没有回应。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公子侧前来,要求郑国断绝与晋国的盟约,否则将“以楚剑削郑土”。公子侧坐在郑国偏殿的席位上,手指轻敲案几,眼神中透着威胁:“郑国若选错路,恐成第二个蔡国。”

郑襄公连夜召集大臣商议。老臣子产站在殿中,须发皆白却目光如炬。他拱手道:“君上,依附一国而抗另一国,实为饮鸩止渴。晋强则楚怒,楚盛则晋伐,郑国终将沦为战场。”年轻将领子胥却急道:“若不依附,郑国兵力薄弱,如何自保?”子产摇头:“自保之道,不在依附,而在自立。郑国当以礼相待两国,不卑不亢,方能存身。”

次日,郑襄公先接见晋国使者叔向。他身着素色朝服,未戴玉冠,却步履稳健地走进殿中。叔向见郑襄公未行大礼,眉头一皱,正要开口,郑襄公已拱手道:“晋国之强,郑国敬服。然郑国亦为周室后裔,自有尊严。增兵之事,关乎郑国存亡,还望使者容郑国三日商议。”叔向冷笑:“三日?楚国可不会等。”郑襄公面色不变:“郑国若仓促应允,恐失于晋;若贸然拒绝,又愧于楚。还望使者体谅。”叔向见郑襄公言辞恳切却不卑屈,一时竟找不到反驳之词,只得悻悻离去。

随后,郑襄公又接见楚国公子侧。公子侧坐在主位上,见郑襄公未行跪拜礼,脸色一沉:“郑国莫非不将楚国放在眼里?”郑襄公微微欠身,声音平和却坚定:“楚国威名,郑国早有耳闻。然郑国亦为独立之国,断绝盟约乃大事,还望公子容郑国权衡。”公子侧拍案而起:“权衡?楚国剑下,何来权衡?”郑襄公抬头直视公子侧:“楚国若以武力相逼,郑国虽弱,亦会拼死一战。到那时,楚国虽胜,亦损兵马,恐为晋国所乘。”公子侧闻言一怔,他从未见过如此不卑不亢的小国之君,气势竟弱了几分。

三日后,郑襄公召集晋楚使者,当众宣布:“郑国愿与晋楚两国皆为友邦,不参与两国纷争。若晋楚有难,郑国愿出粮草相助;若晋楚相攻,郑国保持中立。”叔向怒道:“郑国此举,是欲两不得罪?”郑襄公摇头:“非也,是欲两不得罪。郑国若依附一方,必遭另一方报复;若保持中立,则晋楚皆有所忌,郑国方能安生。”公子侧也冷笑道:“中立?不过是胆小怕事。”郑襄公拱手道:“非胆小,乃明智。郑国若灭,于晋楚无益;郑国若存,可为两国缓冲之地。”

晋楚两国见郑国态度坚决,且郑国地处要冲,若强行吞并,必引发另一国干预,反而得不偿失。于是,晋国退兵三十里,楚国也解除了部分封锁。郑国虽未彻底摆脱困境,却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此后,郑襄公在处理与晋楚关系时,始终秉持“不卑不亢”的原则:晋国强盛时,郑国不谄媚;楚国施压时,郑国不屈服。郑国逐渐在两国之间找到平衡,经济得以发展,文化也日益繁荣。

数年后,子产已成为郑国重臣。一次,他出使晋国,晋国大臣韩宣子设宴款待。席间,韩宣子故意提及郑国曾依附楚国之事,意在羞辱。子产微微一笑,道:“郑国依附楚国,非为惧楚,乃为保民。晋国若以礼相待,郑国自当以礼相报;若以势压人,郑国虽小,亦不会屈从。”韩宣子闻言,心中暗惊,他从未见过如此从容的小国使者,竟一时语塞。宴后,韩宣子对左右道:“子产之言,不卑不亢,郑国不可小觑。”

又过数年,楚国公子围欲借道郑国攻打陈国。郑国大臣纷纷主张拒绝,恐引楚国报复。子产却道:“可允其借道,但须立下文书,约定楚军不得扰民。”公子围得知后,大怒:“郑国何敢提条件?”子产亲自前往楚营,对公子围道:“楚国欲借道,郑国感念楚国往日之恩,自当应允。然郑国百姓亦需安生,若楚军扰民,郑国必全力抵抗。到那时,楚国虽胜,亦失信于天下。”公子围见子产言辞坚定,目光坦然,竟不敢强行施压,最终同意立下文书。

“不卑不亢”这一成语,便源于郑国在处理与晋楚关系时的态度。它既非盲目自大,也非卑躬屈膝,而是在强权面前保持尊严,在压力面前坚守原则。郑国虽小,却因不卑不亢的外交策略,在春秋乱世中存续了数百年,成为弱国外交的典范。

后世史家评价郑国时,常提及“不卑不亢”四字。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郑国处晋楚之间,能以不卑不亢之策存身,实为小国之智。”宋代学者苏辙也在《春秋集解》中称:“不卑不亢,乃弱国外交之要诀。郑国能行此道,故能久存。”

如今,“不卑不亢”已成为形容人态度得体的常用成语。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强权或压力,都应保持尊严与原则,既不谄媚,也不屈服。正如郑国在春秋乱世中的选择,不卑不亢,方能立足。

关键词:不卑不亢、郑国、晋楚争霸、子产、外交策略

简介:本文讲述春秋时期郑国在晋楚两大霸主之间,以不卑不亢的外交策略存身的故事。郑国国君郑襄公与大臣子产面对晋楚的施压,既不谄媚依附,也不屈服威胁,而是以礼相待、坚守原则,最终赢得喘息之机。文章通过具体历史事件,阐释了“不卑不亢”的内涵与意义,展现了弱国在强权面前的智慧与尊严。

《不卑不亢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