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数学教案 > 《摆一摆、想一想》教案(精选3篇)

《摆一摆、想一想》教案(精选3篇)

GalaxyQuest97 上传于 2021-02-12 04:37

《摆一摆、想一想》教案(精选3篇)

教案一:低年级数学实践探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理解数的组成规律,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组合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摆圆片、记录数据、分析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数学探究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数的组成规律,理解数位概念

难点:自主探究规律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三、教学准备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20个圆形小磁贴、数位表(十位/个位)、记录单。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性黑板、大号数位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播放动画:小猴子用10个苹果分给两个朋友,展示不同分法(9+1、8+2...)。

2. 提问引导:"如果用圆片代替苹果,在数位表上怎么摆?摆出的数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活动(25分钟)

活动一:摆一摆,说一说(10分钟)

1. 示范操作:在十位摆1个圆片,个位摆3个圆片,组成数字13。

2. 分组任务:每组用5个圆片摆出所有可能的两位数,记录在表格中。

3. 巡视指导:强调"十位不能为0",纠正错误摆法。

活动二:比一比,找规律(10分钟)

1. 小组汇报:展示记录单,说出摆出的数(50、41、32、23、14)。

2. 引导观察:

① 圆片总数与摆出数的个数关系(5个圆片摆出5个数)。

② 十位与个位数字的和(均为5)。

③ 数的排列顺序(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3. 板书规律:十位数字+个位数字=圆片总数。

活动三:想一想,延申(5分钟)

1. 提问:"用6个圆片能摆出几个两位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2. 预测验证:学生先猜想,再动手操作确认(60、51、42、33、24、15)。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基础题:用7个圆片摆数,完成表格。

2. 提升题:不摆圆片,直接写出用9个圆片能摆出的所有两位数。

3. 挑战题:小明用所有圆片摆出一个两位数比另一个大36,他用了几个圆片?

(四)总结拓展(5分钟)

1. 学生分享收获:"我发现了...""我学会了..."

2. 教师总结规律:数的组成与数位的关系,强调0不能在最高位。

3. 布置作业:用8个圆片摆数,与家长分享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摆一摆、想一想

数位表图示:十位 个位

规律:十位数字 + 个位数字 = 圆片总数

例:5个圆片 → 50、41、32、23、14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动手操作突破抽象概念,学生参与度高。

改进方向:对学困生需加强个别指导,增加生活化案例。

教案二:中年级数学规律探究课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的排列组合原理,掌握三位数的组成方法。

2. 通过系统化操作发展数学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

学具:3种颜色圆片各10个(红/黄/蓝)、三位数位表、记录本。

教具:PPT课件、实物投影仪、错误案例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快速问答:用2个红圆片摆两位数,能摆几个?最大是多少?

(二)深度探究(27分钟)

任务1:用3种颜色各1个圆片摆三位数(8分钟)

1. 明确要求:每种颜色只能用1次,摆出所有可能的三位数。

2. 小组竞赛:比一比哪组摆得又全又快。

3. 展示交流:用树状图呈现排列方法(红黄蓝、红蓝黄...共6种)。

任务2:用2红1黄摆三位数(10分钟)

1. 预测数量:先猜想能摆几个,再动手验证。

2. 分类讨论:

① 两个红在一起:红红黄、黄红红

② 两个红分开:红黄红

3. 总结规律:重复元素影响排列数量。

任务3:错误诊所(9分钟)

1. 展示典型错误:遗漏组合、重复计数、数位错误。

2. 小组诊断: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

3. 教师点拨: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三)应用拓展(10分钟)

1. 生活应用:用数字卡片1、3、5组成三位数密码,有多少种可能?

2. 思维挑战:用0、2、4摆三位数,能摆几个?为什么?

3. 创意延伸:设计一个需要4位密码的锁,用2个A和2个B能设置多少种不同密码?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知识树构建: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

2. 方法提炼:分类讨论、有序思考、验证反思。

3. 情感升华:数学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

教案三:高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理解组合数学的实际意义。

2. 通过项目式学习发展系统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3. 培养跨学科整合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准备

材料包:不同形状积木块、编码卡片、任务单、计算机模拟软件。

环境布置:分组工作台、成果展示墙。

三、教学过程

(一)项目导入(8分钟)

1. 情境创设:某公司要设计一款由3种形状、4种颜色组成的积木玩具,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积木?

2. 问题分解:

① 形状选择与颜色选择的关联性。

② 如何系统记录所有可能性。

③ 考虑生产成本的最优方案。

(二)探究活动(30分钟)

活动1:基础建模(12分钟)

1. 小组任务:用3种形状(方/圆/三角)和2种颜色(红/蓝)设计积木,列出所有组合。

2. 方法指导:

① 表格法:形状×颜色。

② 树状图法:先定形状再选颜色。

③ 坐标法:用(x,y)表示组合。

活动2:优化设计(10分钟)

1. 升级任务:增加1种颜色(黄),但预算只能生产8种积木。

2. 决策过程:

① 计算总组合数(3×3=9)。

② 制定淘汰标准(如淘汰销量预测低的组合)。

③ 用数学语言说明选择理由。

活动3:技术验证(8分钟)

1. 软件模拟:使用组合计算器验证手工计算结果。

2. 误差分析:讨论手工记录与软件结果的差异原因。

(三)成果展示(12分钟)

1. 小组汇报:展示组合方案、选择依据、成本估算。

2. 互评环节:其他小组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师点评:强调数学建模的完整性和说理性。

(四)总结提升(5分钟)

1. 知识整合:排列组合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 能力提升:从具体操作到抽象建模的思维跨越。

3. 价值引领:数学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摆一摆、想一想、数学教案、数的组成、排列组合、数位概念、实践探究、规律发现项目式学习、数学建模

简介:本文精选三篇不同学段的《摆一摆、想一想》数学教案,涵盖低年级数位理解、中年级排列规律探究、高年级组合数学应用。通过动手操作、系统探究、项目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观察分析、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摆一摆、想一想》教案(精选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