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不耻最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不耻最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亚历山大一世 上传于 2020-01-24 14:42

《不耻最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宋国虽不算最为强盛的国家,却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与历史积淀。宋国都城商丘,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街市上热闹非凡,各种商铺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

宋国有一位名叫子文的年轻人,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士族家庭。子文自幼便怀揣着远大的志向,渴望能够在乱世中有所作为,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他勤奋好学,每日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夜晚直至月色高悬才肯休息。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兵法谋略,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当时,宋国周边战事频繁,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时常爆发冲突。宋国也时常受到邻国的侵扰,国君为此忧心忡忡,广纳贤才,希望能够找到有能力的人来保卫国家。

子文听闻此事后,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报国之志。他觉得这是一个实现自己抱负的绝佳机会,于是决定前往都城,参加国君举办的招贤大会。

招贤大会在宋国宫殿的大殿中举行,来自宋国各地的贤才齐聚一堂,他们个个意气风发,渴望能够得到国君的赏识。子文穿着朴素却整洁的长袍,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大殿。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坚毅,仿佛在向众人宣告自己的决心。

大会开始后,国君首先发言,他阐述了宋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邀请各位贤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策略。一时间,大殿内议论纷纷,各位贤才纷纷起身,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的贤才主张与邻国结盟,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宋国的压力;有的则建议加强国内的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还有的人提出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子文静静地坐在一旁,认真聆听着每个人的发言,心中不断思考着。

轮到子文发言时,他缓缓起身,向国君和众人行了一礼,然后说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我认为,目前宋国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在与邻国的战争中,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缩,导致功亏一篑。我认为,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不耻最后的信念,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失败,都要坚持到最后,永不言弃。”

子文的话音刚落,大殿内顿时一片寂静。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子文,有的露出惊讶的神情,有的则露出不屑的笑容。一位身材高大的贤才站起身来,嘲讽道:“你这年轻人,空有一番大话。不耻最后?在战场上,落后就意味着死亡,谁还会在乎什么最后不最后。”

子文并不恼怒,他微笑着回应道:“这位兄台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不耻最后并非是要我们在战场上盲目地坚持到最后而白白送命。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就像一场长跑比赛,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能第一个到达终点,而那些即使落后也依然坚持奔跑的人,最终也有可能取得胜利。在战争中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拥有这种不耻最后的精神,就能够在逆境中崛起,反败为胜。”

国君听了子文的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他觉得子文的观点新颖独特,很有道理。于是,国君决定给子文一个机会,让他带领一支小股部队去边境抵御邻国的侵扰。

子文欣然领命,他回到家中,开始精心筹备。他挑选了一批勇敢善战的士兵,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子文不断向士兵们灌输不耻最后的精神,他告诉士兵们:“在战场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强大的敌人,可能会陷入绝境,但只要我们心中有这种信念,就一定能够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

不久后,邻国果然又派兵来犯。子文带领着他的部队迅速赶到边境,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敌军人数众多,装备精良,一开始就占据了上风。子文的部队渐渐有些抵挡不住,开始出现了伤亡。

一些士兵开始产生了动摇,他们觉得敌军太过强大,继续战斗下去只会白白送命。子文看出了士兵们的顾虑,他站在阵前,大声喊道:“兄弟们,不要害怕!我们拥有不耻最后的精神,哪怕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战斗到最后!想想我们的国家,想想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

子文的话激起了士兵们的斗志,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中,子文身先士卒,他挥舞着长剑,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了近身肉搏。他的身上多处受伤,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军的攻势渐渐弱了下来。原来,敌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士气并不高昂。看到子文的部队如此顽强,他们开始产生了恐惧和退缩的心理。

子文抓住这个机会,带领着士兵们发起了反攻。他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向敌军。敌军顿时乱作一团,纷纷溃逃。子文的部队乘胜追击,一直将敌军赶出了宋国的边境。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子文名声大噪。他回到都城后,受到了国君的隆重嘉奖。国君在大殿上当众表扬了子文,他说:“子文,你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有着一种宝贵的精神——不耻最后。正是这种精神,让你带领着我们的部队取得了胜利。从今以后,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宋国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这种坚韧不拔的信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耻最后的精神在宋国逐渐传播开来。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会想起子文的故事,想起那种不耻最后的精神。他们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坚持到最后。

有一次,宋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一些地方出现了饥民抢夺粮食的现象,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宋国的大臣们对此束手无策,纷纷向国君建议采取强硬的手段来镇压饥民。

国君想起了子文和不耻最后的精神,他决定采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下令打开国库,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同时组织人力开凿水渠,引水灌溉农田。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开凿水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工程进展缓慢。一些大臣开始抱怨,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资源,根本无法解决旱灾的问题。

国君并没有动摇,他鼓励大家要坚持下去,要有不耻最后的精神。他说:“虽然现在遇到了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放弃,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旱灾。”

在国君的鼓励下,百姓们和大臣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水渠终于开凿成功,清澈的河水流入了干涸的农田。庄稼得到了灌溉,逐渐恢复了生机。

第二年,宋国迎来了一个丰收年。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社会秩序也恢复了稳定。不耻最后的精神再次在宋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后来,不耻最后这个故事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成语。它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秉持着不耻最后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比如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遭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但他并没有放弃编写《史记》的梦想。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

又如现代的科学家屠呦呦,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她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耻最后这个成语,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拥有不耻最后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关键词:不耻最后、子文、宋国、战争精神传承坚持胜利

简介:本文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子文提出不耻最后精神,在抵御邻国侵扰战斗中凭借此精神获胜,后该精神在宋国应对旱灾等困难时发挥作用并流传成成语,还列举历史上秉持此精神取得成就的人物,彰显不耻最后精神的激励意义。

《不耻最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