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不打自招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不打自招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吉人天相 上传于 2021-07-19 01:04

《不打自招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唐朝的繁华盛世中,长安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的中心。这里商贾云集,文人墨客汇聚,每一处街巷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有一位名叫李逸的年轻书生。他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怀揣着满腔的抱负,渴望在科举之路上一展身手,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

这一年,又到了科举考试的日子。李逸满怀信心地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却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之意。他心中坚信,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定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

经过数日的奔波,李逸终于抵达了长安城。此时的长安,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齐聚于此,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着最后的准备。李逸找了一家清幽的客栈住下,便开始日夜苦读,温习经史子集,精心构思自己的文章。

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临。李逸一大早就来到了考场外,只见考场外人头攒动,考生们个个神情紧张又充满期待。随着考场大门的缓缓打开,考生们依次进入考场。李逸深吸一口气,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考场。

试卷发下后,李逸仔细审题,然后奋笔疾书。他的文思如泉涌,笔下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文采,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和对治国理政的思考都融入到了文章之中。考试结束后,李逸自信满满地走出考场,他觉得自己的发挥十分出色,中举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然而,命运却在这个时候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李逸偶然结识了一位名叫王贵的考生。王贵此人,生性狡黠,心术不正。他见李逸才华横溢,又自信满满,心中便生出了嫉妒之意。

一日,王贵邀请李逸到一家酒楼饮酒。李逸本不想去,但碍于情面,还是答应了。酒过三巡,王贵开始故意挑起话题,询问李逸在考试中写了哪些内容。李逸一开始还有所防备,只是含糊其辞地回答。但王贵却不断劝酒,言辞也越来越恳切,声称自己只是想学习借鉴一下,并无他意。

李逸在酒精的作用下,渐渐放松了警惕。他心想,自己与王贵也算相识一场,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也无妨。于是,他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在考试中的文章构思和主要观点。王贵一边听着,一边频频点头,脸上却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奸笑。

几天后,放榜的日子到了。李逸满怀期待地来到榜前,眼睛急切地在榜单上搜寻着自己的名字。然而,他找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的心瞬间沉入了谷底,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就在李逸失魂落魄的时候,他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在议论纷纷。其中一人说道:“听说这次考试,有个考生因为泄露考题内容,被取消了资格。”另一人接着说:“是啊,也不知道是谁这么糊涂,自己不打自招,把考试中的想法都告诉了别人。”

李逸听到这些话,心中猛地一震。他突然想起了那天与王贵在酒楼的对话,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王贵这个奸诈小人,将他所说的话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考官,诬陷他泄露考题。

李逸愤怒不已,他立刻找到王贵理论。王贵却一脸得意,毫无愧疚之意,还嘲笑李逸太过天真。李逸气得浑身发抖,他发誓一定要讨回公道。

于是,李逸开始四处奔走,收集证据,向朝廷申诉。他找到了那日酒楼的小二,小二证实了王贵确实有套取李逸考试内容的行为。李逸还找到了其他一些考生,他们也愿意为李逸作证,证明王贵平时就心术不正,经常嫉妒他人的才华。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李逸终于将申诉材料递到了朝廷的相关部门。朝廷对此事十分重视,立即展开了调查。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王贵无法抵赖,只能承认自己的罪行。

原来,王贵自知自己的学识有限,难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于是,他便想出了这个卑鄙的计谋,企图通过诬陷李逸来减少自己的竞争对手。他没有想到,李逸会如此执着地追求公道,最终让他自己露出了马脚。

朝廷对王贵做出了严厉的惩罚,取消了他终身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并对他进行了杖责。而对于李逸,朝廷经过重新审议他的试卷,认为他的文章确实才华横溢,符合中举的标准。于是,朝廷破例补录了李逸为举人。

经历了这场风波,李逸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心的复杂和世事的险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当的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

此后,李逸继续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几年后,他又参加了更高一级的考试,并且一举高中。他进入了朝廷为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而“不打自招”这个成语,也因为李逸的这段经历而流传开来。它原本的意思是指自己不用别人审问,就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后来,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比喻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秘密或露出了破绽。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不打自招”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流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比如,在一部古代的悬疑小说中,有一个盗贼潜入了一户富贵人家行窃。他在作案过程中,不小心留下了一些线索。当官府前来调查时,他因为紧张过度,在回答官府的问话时,自己不小心说漏了嘴,将作案的时间和地点都说了出来。这就如同不打自招一般,让官府轻易地就锁定了他的犯罪事实。

又比如,在现代的职场中,有一位员工为了争取晋升的机会,在同事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有一个绝妙的方案可以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当领导让他详细阐述这个方案时,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原来,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方案,只是想要通过吹嘘来获得领导的关注。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是不打自招地暴露了自己的虚伪和不诚实。

“不打自招”这个成语,就像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它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地泄露自己的秘密和底牌。同时,它也告诫那些心怀不轨的人,不要妄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最终往往会弄巧成拙,自己暴露自己的罪行。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谨言慎行。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疏忽,而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就像李逸,如果不是因为他在酒桌上放松了警惕,也不会被王贵抓住把柄。我们要明白,言语有时候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对于那些喜欢嫉妒他人、不择手段的人,“不打自招”这个成语更是一种警示。他们的行为或许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必然会遭到他人的唾弃和法律的制裁。因为真相总会有大白于天下的一天,他们的阴谋诡计终究无法长久地隐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打自招”这个成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训。每当人们使用这个成语时,都会想起李逸的那段经历,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声誉和诚信,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打自招”所蕴含的意义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无论是在商业竞争中,还是在政治舞台上,都需要人们保持诚实和正直的品质。只有那些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取得成功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让我们铭记“不打自招”这个成语,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智慧和品德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关键词:不打自招、成语典故、唐朝科举、李逸、王贵、嫉妒诬陷公道申诉人生哲理

简介:本文讲述了唐朝时期书生李逸进京赶考,因在酒桌上被心怀嫉妒的王贵套取考试内容并诬陷泄露考题而未中举,后李逸通过申诉讨回公道并补录为举人,“不打自招”这一成语由此流传,该成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提醒人们谨言慎行、诚实守信。

《不打自招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