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不逞之徒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不逞之徒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CosmicTide 上传于 2022-03-04 23:20

《不逞之徒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春秋时期,郑国国都新郑的街市上,一个身材瘦削的男子正倚着酒肆的木柱,眼神中透着不甘与愤懑。他叫公孙黑,是郑国大夫子南的族人,虽出身贵族旁支,却因才能平庸始终得不到重用。此刻,他望着远处策马而过的公子驷——这位郑国公子不仅深受国君信任,更因平定边疆叛乱而声名鹊起,心中妒火中烧。

“凭什么他能风光无限,而我却只能在这市井中蹉跎?”公孙黑攥紧了酒杯,指节发白。邻座的酒客见他神色异样,低声议论:“这公孙黑最近越发狂妄了,前日还扬言要颠覆公子驷的权势……”话音未落,公孙黑猛地站起,酒杯“哐当”一声砸在桌上,“尔等懂什么!我公孙氏乃郑国开国功臣之后,如今却让一个毛头小子独占鳌头,这口气我咽不下!”

次日清晨,公孙黑秘密召集了二十余名同样心怀不满的贵族子弟。这些人或因才能不足被排挤,或因贪图权势而不得,聚集在城郊的破庙中,气氛压抑而躁动。公孙黑站在香案前,点燃三柱香插入香炉,沉声道:“诸位,今日我等在此结盟,誓要推翻公子驷的专权,让郑国重回我公孙氏之手!”

人群中,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瓮声瓮气地问:“公孙兄,你有何计策?”公孙黑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我已买通公子驷的近侍,得知他三日后将前往北门祭祖。届时,我们埋伏于途中,以乱箭射杀之,再嫁祸给楚国细作,如此一来,国君必会重用我等。”众人闻言,或面露犹豫,或眼中闪过贪婪,最终在公孙黑的威逼利诱下,纷纷按血为盟。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郑国暗探看在眼里。原来,公子驷虽年轻,却深谙权谋之道,早就在朝中布下眼线。当暗探将公孙黑的阴谋密报给公子驷时,公子驷并未惊慌,而是冷笑一声:“不逞之徒,终将自食其果。”他立即召集心腹,制定了一个将计就计的计划。

三日后,公子驷的祭祖队伍缓缓出城。公孙黑等人藏在路旁的灌木丛中,屏息凝神。当队伍行至一处狭窄的山道时,公孙黑一声令下,二十余名刺客同时跃出,张弓搭箭。然而,就在他们放箭的瞬间,山道两侧突然涌出数百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将刺客团团围住。公孙黑瞪大眼睛,这才发现,公子驷的马车中坐着的竟是一个身形相似的替身,而真正的公子驷正站在高处,冷眼旁观。

“公孙黑,你可知罪?”公子驷的声音如寒冰般刺入公孙黑的耳膜。公孙黑双腿一软,跪倒在地:“公子……我……我只是不甘……”公子驷走下高台,蹲下身,盯着公孙黑的眼睛:“不甘?你可知‘不逞之徒’四字何解?《左传》有云:‘群不逞之徒,相与聚于廷,欲为乱。’你等心怀不轨,妄图以暴力夺权,岂非不逞之徒?”

公孙黑面如死灰,想起幼时在学宫中,先生曾讲过“不逞之徒”的典故。那时,他还不懂这四个字的分量,只当是先生之乎者也的唠叨。如今,他终于明白,这四个字,是给那些心术不正、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势的人的警示。

原来,“不逞之徒”的典故出自《左传·襄公十年》。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一场权力斗争。当时,郑国大夫子驷掌权,引起了一些贵族的不满。这些贵族中,有一群人“相与聚于廷,欲为乱”,他们企图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子驷的统治。这些人被时人称为“不逞之徒”,意即“不能得逞的人”或“心怀不轨的人”。

《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在记载这段历史时,用“不逞之徒”来形容这些心怀不轨、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势的人。从此,“不逞之徒”便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指那些心怀不满、妄图通过暴力或阴谋手段达到个人目的的人。

回到眼前的场景,公子驷站起身,对士兵们下令:“将这些不逞之徒押入大牢,听候发落。”随后,他转向围观的百姓,高声道:“诸位,郑国能有今日之繁荣,皆因上下一心,遵循礼法。若有人妄图以私欲破坏国家安定,必遭严惩!”百姓们纷纷点头,对公子驷的智慧与威严心生敬畏。

公孙黑被押入大牢后,整日以泪洗面。他想起自己的家族,曾是郑国的开国功臣,如今却因他的狂妄而蒙羞。他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他虽出身旁支,却也曾怀揣着为国效力的梦想。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被权势与欲望蒙蔽了双眼,最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在大牢中,公孙黑遇到了一个老狱卒。老狱卒见他颓废,便与他攀谈起来:“年轻人,你可知‘不逞之徒’这四个字,不仅是对你的惩戒,更是对你的警示?”公孙黑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迷茫。老狱卒继续道:“心怀不轨,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势,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你若能痛改前非,或许还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公孙黑沉默良久,终于点了点头。他开始在牢中反思自己的过错,每日诵读经书,学习礼法。公子驷得知后,并未赶尽杀绝,而是下令将他流放至边疆,让他在那里赎罪。

流放途中,公孙黑路过一片荒野。那里,曾是他与那些不逞之徒结盟的地方。如今,荒草萋萋,破庙残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公孙黑跪倒在地,对着天空叩首:“祖先在上,公孙黑知错了。从今往后,我必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数年后,郑国边疆传来消息。公孙黑在流放地勤勉耕作,不仅自己学会了自给自足,还帮助当地百姓开垦荒地,传授农耕技术。他的改变,让郑国上下对他刮目相看。公子驷得知后,下令赦免了他的罪行,允许他返回新郑。

公孙黑回到新郑的那天,街市上挤满了百姓。他们看着这个曾经心怀不轨、妄图颠覆国家的人,如今却变得谦逊有礼,纷纷感叹:“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公孙黑站在城门口,望着熟悉的街景,眼中泛起泪光。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不逞之徒”这个成语带给他的警示与救赎。

从此,公孙黑彻底改变了自己。他不再追求权势与地位,而是专心于农耕与学问。他时常在学宫中为年轻学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诫他们:“心怀不轨,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势,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唯有遵循礼法,脚踏实地,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而“不逞之徒”这个成语,也在郑国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流传开来。每当有人心怀不轨、妄图通过暴力或阴谋手段达到个人目的时,人们便会用“不逞之徒”来形容他们,提醒他们要遵循礼法,不要走上歧途。

时光荏苒,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早已成为历史。然而,“不逞之徒”这个成语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对那些心怀不轨、妄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势的人的警示,更是对每一个人的人生指引——唯有遵循礼法,脚踏实地,方能成就一番事业,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

在当今社会,“不逞之徒”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人为了升职加薪而不择手段;在利益纷争的商海中,有人为了谋取私利而欺诈行骗;在权力的诱惑面前,有人为了满足私欲而滥用职权……这些人,都是“不逞之徒”的现代版。他们或许能在一时得逞,但最终都会因自己的贪婪与狂妄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不逞之徒”这个成语的警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面对何种诱惑,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遵循礼法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

公孙黑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每当有人提及“不逞之徒”这个成语时,人们都会想起那个曾经心怀不轨、最终却浪子回头的郑国贵族。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不逞之徒”这个成语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每一个人的人生启迪——唯有正视自己的过错,痛改前非,方能重新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关键词:不逞之徒、成语典故、春秋时期、郑国、公孙黑、公子驷、权谋斗争、浪子回头

简介:本文通过讲述春秋时期郑国公孙黑因心怀不轨、妄图颠覆公子驷的权势而成为“不逞之徒”的故事,详细阐述了“不逞之徒”这一成语的典故与出处。文章不仅展现了古代权谋斗争的残酷与复杂,更通过公孙黑的转变传递了浪子回头、痛改前非的积极信息,对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逞之徒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