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不寒而栗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不寒而栗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尼禄 上传于 2020-08-23 19:58

《不寒而栗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西汉时期,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秋意中。御史大夫义纵站在未央宫的台阶上,望着远处被秋风卷起的枯叶,心中泛起一丝寒意。他刚接到汉武帝的密令——彻查河内郡太守宁成贪腐案。这个宁成,曾在长安担任过中尉,以手段狠辣著称,民间流传着"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的谚语。如今他调任河内,竟在短短两年内聚敛了万贯家财,当地百姓称其"宁阎王",言其治下如坠地狱。

义纵带着十二名亲信,快马加鞭赶往河内。行至黄河北岸时,天色已暗,远处传来几声凄厉的狼嚎。随行的校尉王猛突然勒住缰绳:"大人,前路凶险。"义纵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河岸边的老槐树上挂着几具尸体,衣衫破碎,面目狰狞。王猛压低声音:"这些都是告发宁成的百姓,宁阎王说他们是'妖言惑众',竟将人活活吊死示众。"

次日清晨,义纵一行进入河内郡城。街道两旁的商铺紧闭,行人皆低头匆匆而过。当他们来到郡守府时,却见大门洞开,十几名衙役正将一箱箱财物往马车上装。为首的师爷见有人闯入,非但不慌,反而冷笑:"义大人来得正好,这些是宁太守要运往长安的'贡品'。"说着,他掀开一个箱子,里面竟是整箱的黄金和玉器。

义纵目光如炬:"宁成何在?"师爷刚要开口,后堂突然传来一阵狂笑。只见宁成身着华服,摇着折扇踱步而出:"义大人,久仰大名。不过您来得可不巧,这些'贡品'明日就要启程,若是耽误了时辰..."他故意拖长语调,眼中闪过一丝威胁。

义纵不为所动,从袖中取出圣旨:"宁成接旨!陛下有令,着御史大夫义纵即刻彻查河内郡贪腐案,所有涉案人员一律拘押候审!"宁成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中的折扇"啪"地掉在地上。他突然扑通一声跪下:"义大人,下官...下官只是按惯例行事啊!"

当夜,义纵在驿馆审讯师爷。这师爷起初还嘴硬,直到义纵命人搬来从宁成府中搜出的账册。当看到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笔受贿的日期、金额和送礼人姓名时,师爷终于崩溃:"大人饶命!这些都是宁太守逼我们做的啊!他说若是不从,就...就..."他突然捂住嘴,眼中满是恐惧。

"就怎样?"义纵逼问道。

"就...就把人吊在城门外示众..."师爷颤抖着说,"上个月有个书生上书弹劾,宁太守说他'妖言惑众',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用铁链将他吊在城楼上,三天三夜才断气..."

义纵感到一阵寒意从脚底直冲脑门。他想起史书上记载的"酷吏"二字,此刻才真正明白其含义。这些酷吏为了邀功请赏,不惜用最残忍的手段镇压百姓,制造恐怖气氛,让所有人噤若寒蝉。

次日,义纵带人前往宁成的别院。刚到门口,就闻到一股刺鼻的血腥味。推开门,只见院中横七竖八躺着十几具尸体,都是宁成的家丁。王猛上前查看,回来时脸色煞白:"大人,这些人...都是被活活打死的,看伤口像是用铁鞭抽的。"

义纵走进内室,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冷气。墙上挂满了各种刑具,有带刺的铁鞭、烧红的烙铁、还有专门夹手指的拶子。最可怕的是角落里的一个木笼,里面堆满了白骨。师爷战战兢兢地说:"那是...那是'站笼',犯人站在里面,脚底下垫着砖块,每天抽走一块,直到...直到活活吊死..."

审讯持续了七天七夜。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宁成的罪行令人发指:他不仅贪污受贿,还私设公堂,滥用酷刑,甚至为了掩盖罪证,不惜杀害证人。最触目惊心的是,他竟在郡守府后院挖了一个大坑,里面埋着上百具尸体,都是被他迫害致死的百姓。

当义纵将宁成押解回长安时,沿途百姓纷纷围观。有人指着宁成骂道:"这就是那个宁阎王!"孩子们吓得往母亲怀里钻,老人们则摇头叹息:"作孽啊,作孽..."

汉武帝亲自审理此案。当看到义纵呈上的罪证时,皇帝龙颜大怒:"此等酷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最终,宁成被判处"腰斩"之刑。行刑那天,长安城万人空巷。当刽子手举起大刀时,宁成突然大小便失禁,污秽之物流了一地。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哄笑,有人喊道:"宁阎王也有今天!"

案结后,义纵向汉武帝上书:"臣观宁成之流,以酷刑镇压百姓,虽能一时服众,然久必生变。望陛下明察,以仁政治天下。"汉武帝深以为然,下令整顿吏治,严禁滥用酷刑。

这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用"不寒而栗"来形容听到宁成名字时的恐惧心情。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此事时写道:"宁成为郡守,治如狼虎,民皆不寒而栗。"

多年后,一位名叫张汤的官员因严明执法被提拔为廷尉。有人劝他要像宁成那样"有手段",张汤却正色道:"宁成之流,以酷刑立威,终致身败名裂。为官者当以仁心待民,方能长久。"这番话传到汉武帝耳中,皇帝赞叹道:"张汤深得朕心。"

时光荏苒,到了东汉时期。洛阳城外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位老儒生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当讲到宁成的故事时,孩子们都吓得捂住了耳朵。老儒生笑道:"孩子们莫怕,如今朝廷清明,像宁成那样的酷吏早已绝迹。不过你们要记住,'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就是告诫后人不可滥用权力,否则必遭报应。"

一个孩子举手问道:"先生,那现在还有像宁成那样的坏官吗?"老儒生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世间万物,阴阳相生。有善必有恶,有明必有暗。但只要我们心存正义,明辨是非,就能识破那些'宁阎王'的真面目。记住,真正的威严不在于刑罚的残酷,而在于道德的崇高。"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时,一阵秋风吹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老儒生望着远方,轻声说道:"你们看,这秋风虽冷,却能扫尽落叶,还大地以清明。做人做事,也要像这秋风一样,该狠则狠,该柔则柔啊..."

关键词:不寒而栗、宁成、酷吏、汉武帝、义纵、河内郡、贪腐案、滥用酷刑、历史典故成语出处

简介:本文通过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义纵彻查河内郡太守宁成贪腐案的故事,详细讲述了"不寒而栗"这一成语的典故和出处。宁成以酷刑镇压百姓,制造恐怖气氛,最终身败名裂。文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展现了酷吏的残忍和正义的力量,同时揭示了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含义。

《不寒而栗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