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的深秋,邺城郊外的官道上扬起阵阵尘土。四十三岁的曹操骑在青骢马上,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城楼,忽然勒住缰绳。他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黄叶,指尖触到叶脉间细密的纹路,恍惚间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洛阳城外纵马狂奔的少年。
"主公,前面就是漳河渡口了。"夏侯惇的提醒打断了他的思绪。曹操转头望去,只见夏侯兄弟与许褚等将领正在整顿队伍,三千精骑的铠甲在夕阳下泛着冷光。他忽然轻笑出声:"元让,你可记得建安元年我们在许昌种下的那片槐林?"夏侯惇愣了愣,随即会意地抚掌大笑:"主公是说'老马识途'之事?"
时光倒回至建安元年春,曹操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这日他正在书房批阅奏章,忽见荀彧匆匆而来,手中捧着一份密报。原来袁绍派使者送来书信,言辞傲慢地要求曹操将天子迁至邺城。"袁本初这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啊!"曹操将竹简重重拍在案上,震得烛火摇曳不定。
荀彧上前一步,目光如炬:"主公可记得'鹬蚌相争'的典故?如今袁绍据冀州,刘表守荆襄,皆如鹬蚌般相持不下。若主公此时与袁绍正面冲突,恐成渔翁得利之局。"曹操闻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那方"汉征西将军"的玉印,忽然想起少年时在洛阳当郎官的日子。
那时他不过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某夜巡查时撞见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当即依律用五色棒杖责。此事传遍洛阳,朝中权贵无不侧目。父亲曹嵩连夜将他唤回府中,指着他的鼻子骂道:"竖子不知'韬光养晦'之理乎?"他却昂首答道:"大丈夫当如'中流砥柱',岂能曲意逢迎?"
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前夜,曹操站在中军大帐前仰望星空。谋士郭嘉手持酒樽踱步而来:"主公可知'背水一战'的典故?"曹操转身,见郭嘉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当年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今我军粮草将尽,却正可效此法破袁。"话音未落,远处传来战鼓声,袁绍的先锋部队已逼近营寨。
激战正酣时,曹操突然跃上战车,挥剑斩断己方退路:"今日有进无退!"将士们见主帅如此,无不奋勇争先。这一战,曹操以两万兵力大破袁绍十万大军,缴获的辎重堆积如山。当他在袁绍大帐中发现那些通敌书信时,却下令全部焚毁:"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建安十二年秋,曹操率军北征乌桓。行至白狼山时,遭遇蹋顿单于的主力。此时大军粮草已尽,士卒疲惫不堪。张辽手持长枪请战:"主公,此时当用'破釜沉舟'之计!"曹操凝视着山脚下密密麻麻的敌军,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汴水河畔的惨败。那时他初起兵,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身中数箭。
"传令三军!"曹操拔出倚天剑,剑锋在阳光下泛着寒光,"焚毁辎重,轻装突袭!"当张辽率领虎豹骑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时,曹操站在高处,看着战局逐渐逆转。这一战,他斩杀蹋顿单于,收降乌桓二十余万众。回师途中,郭嘉因水土不服病逝,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主公已过不惑,当知'刚柔并济'之道。"
建安十三年冬,赤壁之战前夕。长江北岸的曹军大营中,曹操正在与诸将商议军情。程昱指着沙盘说道:"东吴水军精锐,我军若强行渡江,恐蹈'揠苗助长'之覆辙。"话音未落,黄盖的战船已出现在江面。当第一支火箭射中蒙冲斗舰时,曹操突然想起少年时在谯县读书的日子。
那时他常去城外老槐树下听老者讲古,记得最清楚的是"塞翁失马"的故事。如今大火映红了半边天际,他望着溃散的士卒,忽然放声大笑:"胜负乃兵家常事,诸公可知'失之东隅'的下一句?"众将面面相觑,只见他转身走向战船,背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高大。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封魏王。这日他在铜雀台上设宴,群臣毕至。酒过三巡,他起身举杯:"孤今日年过五旬,方知'四十不惑'之真意。"台下众人皆屏息凝神,"昔日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孤三度败于赤壁,却能东山再起,此乃'能屈能伸'之智也。"
宴罢,曹操独自登上铜雀台最高处。夜风吹起他的王袍,远处邺城的灯火如繁星般闪烁。他想起建安初年在许昌种下的槐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想起官渡之战时郭嘉病中的谏言;想起赤壁大火中自己掷入江中的酒爵。人生四十,方知"不惑"非是不惑,而是历经沧桑后,对世事有了更通透的认知。
次年春,曹操颁布《屯田令》,在各州郡广设屯田。这日他巡视颍川屯田点,见农夫们弯腰插秧,忽然对身边的荀攸说:"公达可知'种瓜得瓜'之理?"荀攸微笑道:"主公这是要'未雨绸缪'?"两人相视大笑,笑声惊起田间的白鹭,扑棱棱飞向天际。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唤来曹丕,将那方陪伴多年的玉印放在他掌心:"吾儿当知'前车之鉴',切不可重蹈孤早年之覆辙。"言罢,目光越过窗棂,仿佛又看到建安十二年那个秋日,自己站在漳河渡口,手中黄叶飘然落地。
后人评说曹操时,常引用他《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或许正是对"不惑之年"最好的诠释——非是看透一切,而是在经历世事沉浮后,依然保持着那份"中流击水"的勇气与智慧。
关键词:不惑之年、曹操、成语典故、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老马识途、韬光养晦、中流砥柱、破釜沉舟、能屈能伸
简介:本文通过曹操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以历史事件为脉络,串联起老马识途、韬光养晦、中流砥柱、破釜沉舟等二十余个成语典故,展现了一位政治家在不惑之年对世事的深刻认知与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