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骨科学 > 膝关节检查 课件

膝关节检查 课件

月亮便利店 上传于 2020-04-05 04:36

膝关节检查课件

一、引言

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的关节,承担着负重、行走、奔跑、跳跃等多种重要功能。在日常活动及运动过程中,膝关节极易受到损伤,引发各种疾病,如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等。准确、全面的膝关节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评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课件旨在系统介绍膝关节检查的相关知识,包括视诊、触诊、动诊、量诊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内容,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膝关节检查的技能。

二、膝关节解剖基础

(一)骨骼结构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组成。股骨下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前面为髌面。胫骨上端也膨大,与股骨髁相对应,形成内侧平台和外侧平台。髌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在膝关节运动中起到保护和增强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二)关节面

股骨髁和胫骨平台构成膝关节的主要关节面,表面覆盖有一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具有减少摩擦、缓冲震荡的作用。关节软骨的损伤是导致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三)韧带结构

膝关节周围有多条韧带维持其稳定性,包括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内侧,连接股骨内上髁和胫骨内侧髁,主要限制膝关节外翻。外侧副韧带位于膝关节外侧,连接股骨外上髁和腓骨小头,主要限制膝关节内翻。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向后上方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主要限制胫骨向前移位。后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向前上方附着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主要限制胫骨向后移位。

(四)半月板结构

半月板是位于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两个纤维软骨盘,分别为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形。半月板具有增加关节接触面积、分散应力、吸收震荡和稳定关节的作用。

三、膝关节检查方法

(一)视诊

1. 观察膝关节的外形和姿势

正常膝关节外观对称,无明显畸形。观察患者站立和行走时的姿势,注意有无跛行、内翻或外翻畸形。例如,骨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行走时疼痛加剧,导致跛行。

2. 观察皮肤情况

检查膝关节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发热、破损、瘢痕等。红肿和发热可能提示膝关节存在炎症,如感染性关节炎或痛风性关节炎。皮肤破损和瘢痕可能与外伤或手术有关。

3. 观察肌肉萎缩情况

比较双侧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大小和形态,判断有无肌肉萎缩。长期膝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股四头肌等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

(二)触诊

1. 触压痛检查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轻轻按压膝关节周围各部位,包括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内外侧副韧带起点和止点、交叉韧带附着点等,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及疼痛的部位和性质。例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内侧副韧带起点或止点处可有明显压痛。

2. 关节线触诊

沿膝关节关节线进行触诊,检查关节线是否增宽或变窄,有无压痛。关节线增宽可能提示半月板损伤或关节囊松弛,关节线压痛常见于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等疾病。

3. 髌骨活动度检查

一手固定股骨下端,另一手推动髌骨,检查髌骨的活动范围。正常髌骨有一定的上下和左右活动度。髌骨活动度减小可能提示髌股关节病变,如髌骨软化症。

(三)动诊

1. 主动运动检查

让患者主动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观察运动的范围、幅度和流畅性。正常膝关节屈曲范围可达135° - 150°,伸直为0°。膝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提示关节内病变,如骨关节炎、关节内游离体等。

2. 被动运动检查

医生一手固定患者股骨下端,另一手握住胫骨上端,进行膝关节的被动屈伸、旋转等运动,感受关节运动的阻力。被动运动时关节疼痛或阻力增加,可能提示关节内炎症、半月板损伤或韧带损伤等。

3. 特殊检查

(1)抽屉试验:用于检查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医生一手固定股骨下端,另一手握住胫骨上端,向前或向后推动胫骨。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抽屉试验阳性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

(2)侧方应力试验:用于检查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微屈约30°,医生一手固定股骨下端,另一手握住踝关节,分别向内侧和外侧推拉小腿。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内侧应力试验阳性;外侧副韧带损伤时,外侧应力试验阳性。

(3)麦氏试验(回旋挤压试验):用于检查半月板损伤。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医生一手握住踝关节,另一手固定大腿下端,将小腿极度内旋或外旋后缓慢伸直膝关节,如有疼痛或弹响,提示半月板损伤。

(四)量诊

1. 腿围测量

分别测量双侧大腿中段和小腿中段的周径,比较两侧的差异。腿围减小可能提示肌肉萎缩,常见于长期膝关节疼痛或功能障碍的患者。

2. 关节活动度测量

使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关节活动度,记录具体数值。关节活动度减小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五)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

X线是膝关节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显示骨骼的形态、结构和有无骨折、脱位、骨质增生等病变。常规拍摄膝关节正位、侧位和髌骨轴位片。骨关节炎患者X线片可显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表现。

2. CT检查

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对于复杂骨折、关节内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骨折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3. MRI检查

MRI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膝关节的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等结构。对于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等疾病的诊断,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可用于检查膝关节周围的滑囊炎、肌腱炎、韧带损伤等疾病。超声还可引导关节穿刺和注射治疗。

四、常见膝关节疾病的检查表现

(一)骨关节炎

视诊可见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关节周围肌肉萎缩。触诊关节线可有压痛,髌骨活动度减小。动诊关节活动度减小,尤其是屈曲活动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等表现。

(二)半月板损伤

视诊一般无明显畸形。触诊关节线可有压痛。动诊麦氏试验阳性,可出现关节弹响。MRI检查可清晰显示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三)韧带损伤

视诊可见膝关节肿胀。触诊韧带附着点处可有明显压痛。动诊抽屉试验或侧方应力试验阳性。MRI检查可明确韧带损伤的情况。

五、膝关节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检查前沟通

检查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疼痛部位和性质、运动受限情况等,为检查提供参考。

(二)检查顺序

一般先进行视诊,再进行触诊、动诊和量诊,最后根据需要选择影像学检查。检查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疼痛。

(三)综合判断

膝关节检查应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单一检查结果的误导。

(四)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应先进行急救处理,如制动、冷敷等,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详细检查。对于儿童、老年人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检查时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法和力度。

关键词:膝关节检查、解剖基础、视诊、触诊、动诊、量诊、影像学检查、常见疾病、注意事项

简介:本文详细介绍了膝关节检查的相关知识,包括膝关节解剖基础,为检查提供理论依据。阐述了视诊、触诊、动诊、量诊等物理检查方法以及X线、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同时列举了常见膝关节疾病在检查中的表现,并说明了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旨在帮助医护人员系统掌握膝关节检查技能,提高疾病诊断水平。

《膝关节检查 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