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的小手》教学设计(通用12篇)整合版
一、设计意图
幼儿期是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阶段,3-6岁儿童通过手部探索建立对世界的认知。《能干的小手》主题课程以"手的功能探索"为核心,通过多维度活动促进幼儿手部肌肉控制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本设计整合12篇通用教案精华,形成涵盖健康、科学、艺术、社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方案。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手部结构(手掌、手指、指甲),了解手的多种功能(抓握、感知、表达)
技能目标: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发展撕纸、粘贴、捏泥等精细动作
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双手的意识,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意识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手部结构模型、放大镜、不同材质物品(丝绸、砂纸、毛绒)、洗手流程图、彩泥、安全剪刀、皱纹纸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穿脱简单衣物、使用勺子进食的基础经验
环境创设:布置"手的世界"主题墙,设置生活技能展示区
四、活动过程(总时长40分钟)
(一)导入环节:魔法小手变变变(5分钟)
1. 手指律动《小手拍拍》:配合儿歌"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进行热身
2. 神秘箱探索:教师准备装有不同物品(毛球、铃铛、光滑石头)的箱子,幼儿闭眼触摸猜测
3. 问题引导:"我们的小手能做什么?"鼓励幼儿用完整句式表达(如:我的小手会画画)
(二)主体活动:小手的秘密(25分钟)
活动一:科学探索《手的结构》(8分钟)
1. 模型观察:分发手部模型,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指纹、关节
2. 对比实验:单手穿衣VS双手协作,体验双手配合的重要性
3. 儿歌创编:集体创作《手指歌》"大拇指是爸爸,二拇指是妈妈..."
活动二:健康领域《小手卫生队》(10分钟)
1. 情景表演:教师演示细菌入侵过程,使用荧光剂模拟"脏东西"
2. 七步洗手法教学:分解"内-外-夹-弓-大-立-腕"动作,配合儿歌记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洗手比赛,使用紫外线灯检查清洁效果
活动三:艺术创作《手掌印画》(7分钟)
1. 色彩实验:提供红黄蓝三原色颜料,探索手掌混合变色
2. 创意表达:用掌印组合成动物、花朵等图案,添加手指点画细节
3. 作品展示:布置"手掌美术馆",幼儿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三)巩固环节:小手大挑战(8分钟)
1. 生活技能赛:设置系扣子、夹豆子、叠毛巾三个挑战站
2. 合作任务:两人三足运球,体验手部协调与同伴配合
3. 感恩教育:观看《没有手的世界》动画片段,讨论如何帮助残障人士
(四)总结延伸(2分钟)
1. 儿歌回顾:齐唱《我有一双小小手》
2. 家庭任务:发放"小手日记"记录表,记录每日手部活动
3. 教师总结:"我们的双手会劳动、会创造、会表达,要好好爱护它们"
五、活动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手部控制能力、工具使用熟练度
作品分析:通过手掌印画评估创造力与色彩感知能力
家长反馈:收集"小手日记"完成情况,了解家庭实践效果
六、差异化教学策略
能力较弱幼儿:提供带凹槽的剪刀、大颗粒串珠等辅助工具
能力较强幼儿:增加系鞋带、使用儿童安全针线等进阶任务
特殊需求幼儿:为触觉敏感儿童准备不同材质的触摸袋,逐步适应
七、安全注意事项
1. 工具使用:安全剪刀采用圆头设计,彩泥选用可食用级原料
2. 环境布置:活动区域铺设防滑垫,尖锐物品收纳在幼儿够不到处
3. 过敏防护:提前了解幼儿过敏史,避免使用坚果壳等易致敏材料
八、家园共育建议
1. 家庭劳动:分配擦桌子、摆碗筷等简单家务
2. 亲子游戏:开展"手指影子戏""家庭手语角"等活动
3. 习惯培养:建立固定的洗手、剪指甲时间表
九、课程延伸方向
健康领域:开展《指甲里的秘密》微生物观察活动
科学领域:探索《不同材质对小手的感觉》实验
社会领域:组织《小手帮大手》社区志愿服务
十、教学反思要点
1. 活动环节衔接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2. 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关注度
3. 生活技能培养与游戏化教学的平衡点把握
关键词:手部功能探索、精细动作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多领域整合、差异化教学、家园共育
简介:本教案整合12篇通用设计形成综合性课程方案,通过科学探索、健康实践、艺术创作三大模块,系统培养3-6岁幼儿手部控制能力与生活技能。课程包含模型观察、七步洗手法教学、手掌印画等10项活动,配套差异化策略与安全预案,强调家园协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