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妇产科学 > 输血不良反应及术前备血

输血不良反应及术前备血

萧何 上传于 2023-02-24 23:30

《输血不良反应及术前备血》

一、引言

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输血是救治患者尤其是产后大出血、手术出血等危急情况的重要手段。然而,输血并非绝对安全,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术前备血作为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其合理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因此,深入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机制、预防措施以及术前备血的策略与原则,对于提高妇产科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输血不良反应概述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异常反应。根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和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一)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通常在输血开始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发生,主要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1、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1% - 2%。主要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 - 2小时内体温升高,可伴有寒战、头痛、恶心等症状。发热反应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免疫反应、细菌污染或致热原有关。免疫反应是由于受血者体内存在抗白细胞或抗血小板抗体,与输入血液中的相应抗原发生反应,释放内源性致热原。细菌污染则是由于血液在采集、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被细菌污染,输入后引起感染性发热。致热原如蛋白质、死菌等也可引起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多在输血数分钟后发生,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受血者对血液中某些蛋白质过敏有关,如免疫球蛋白、血浆蛋白等。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应给予抗过敏药物预防。

3、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通常在输入10 - 20ml不合血型的血液后发生,表现为寒战、高热、腰背痛、头痛、血红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导致输入的红细胞被受血者体内的抗体破坏。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在输血后数天至数周发生,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贫血等,主要是由于受血者体内存在不规则抗体,在再次输血时与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反应。

(二)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通常在输血后数天至数月发生,主要包括输血相关传染病、铁过载等。

1、输血相关传染病

输血相关传染病是指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尽管现代血液筛查技术已经能够检测出大部分传染病病原体,但仍存在窗口期感染的风险。窗口期是指从感染病原体到体内产生足够量抗体而被检测出的这段时间,在此期间输入的血液可能含有病原体,导致受血者感染。

2、铁过载

长期反复输血可导致体内铁过载,铁在体内沉积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损伤,如心脏、肝脏、胰腺等。铁过载的症状包括乏力、关节痛、肝脾肿大、心律失常等。对于需要长期输血的患者,应给予去铁胺等铁螯合剂治疗,以减少铁过载的危害。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在妇产科临床中,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对于轻度贫血的患者,可通过口服铁剂、维生素等药物治疗;对于中度贫血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对于重度贫血或伴有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输血。

(二)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血液的质量直接影响输血的安全性。血站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和运输,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医院应加强与血站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血液的供应情况和质量信息。

(三)规范输血操作流程

输血操作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包括输血前的核对、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输血后的记录等。输血前应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血液信息,确保无误。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输血后应做好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反应等情况。

(四)做好输血前检查

输血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传染病筛查等。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是确保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传染病筛查可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患者,避免通过输血传播疾病。

(五)加强患者教育

在输血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输血的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应告知患者输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术前备血的策略与原则

(一)术前评估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凝血功能、贫血程度等情况,预测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出血量,为术前备血提供依据。

(二)备血量的确定

备血量的确定应根据手术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预计出血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对于一般的妇产科手术,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等,可备血2 - 4单位;对于复杂的妇产科手术,如宫颈癌根治术、卵巢癌减灭术等,可备血4 - 6单位或更多。同时,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中的意外情况,适当增加备血量。

(三)备血方式的选择

术前备血方式主要包括自体备血和异体备血。自体备血是指患者在手术前采集自身的血液储存起来,在手术中或手术后需要时回输给患者。自体备血的优点是避免了异体输血的风险,如传染病传播、免疫反应等,但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预计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异体备血是指从血站采集他人的血液供患者使用。异体备血的优点是能够及时提供足够的血液,但存在输血不良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四)特殊情况下的备血策略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稀有血型患者、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等,应制定特殊的备血策略。稀有血型患者可提前联系血站储备相应的血液,或采用自体备血的方式。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可能产生不规则抗体,应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选择相应的血液进行输注。

五、妇产科常见手术的术前备血及输血管理

(一)剖宫产手术

剖宫产手术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术中可能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等导致出血。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出血风险,对于有妊娠合并症、多胎妊娠、前置胎盘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适当增加备血量。一般可备血2 - 4单位。术中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等。若出血量较多,应及时输血。

(二)子宫肌瘤切除术

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出血量一般较少,但对于较大的子宫肌瘤或肌瘤位置特殊的患者,术中可能出血较多。术前可根据肌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的身体状况备血2 - 3单位。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损伤血管,若出血较多,应及时输血。

(三)宫颈癌根治术

宫颈癌根治术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范围较大,术中可能出血较多。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出血风险,备血4 - 6单位。术中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结扎血管、应用止血材料等。若出血量较大,应及时输血,同时注意输血的速度和量,避免引起循环超负荷。

六、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和术前备血是妇产科临床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术前备血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手术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预计出血量等因素合理确定备血量和备血方式。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加强血液质量管理,做好术前评估和备血工作,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和手术成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术前备血、妇产科、预防措施、输血管理

简介:本文围绕妇产科临床中的输血不良反应及术前备血展开探讨。首先概述了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如输血相关传染病、铁过载,并阐述了其发生机制。接着提出了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如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等。然后详细介绍了术前备血的策略与原则,包括术前评估、备血量的确定、备血方式的选择和特殊情况下的备血策略。最后结合妇产科常见手术,如剖宫产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宫颈癌根治术,说明了术前备血及输血管理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妇产科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