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教学设计(通用16篇)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地位
《瑶族舞曲》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单元的核心作品,由刘铁山、茅沅创作于1951年。该曲以瑶族民歌《长鼓歌舞》为素材,通过管弦乐形式展现瑶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欢腾场景,是民族管弦乐的经典之作。教材中多版本均将其列为初中阶段民族音乐教学的重点曲目,旨在通过音乐感知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具备基础音乐感知能力,但对民族管弦乐的乐器配置、曲式结构等专业知识了解有限。通过前期调查发现,82%的学生能识别常见民族乐器,但仅35%能准确说出乐器所属声部。本设计需兼顾音乐知识传授与审美体验,采用分层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识别高胡、中胡、竹笛等民族乐器音色特征
2. 掌握复三部曲式结构(A-B-A')
3. 能用肢体动作表现3/4拍与4/4拍的节奏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分段聆听建立音色与画面联结
2. 运用图形谱分析音乐发展逻辑
3. 开展小组合作完成主题变奏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感受瑶族音乐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2.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艺术表现力
3. 树立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民族管弦乐队编制认知
2. 主题旋律的音高记忆与表现
3. 舞蹈动作与音乐情绪的匹配
(二)教学难点
1. 复三部曲式中再现部的变化处理
2. 多声部织体中的主次关系辨析
3. 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设备(含4K分辨率民族乐器图谱)
2. 智能白板(支持乐谱动态标注)
3. 打击乐器套装(包含木鱼、三角铁等)
4. 瑶族服饰道具(头饰、长鼓模型)
(二)资源整合
1. 中央民族乐团演奏视频(2019版)
2. 瑶族长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示范影像
3. 音乐分析软件(Sibelius 8.0版)
4. 交互式音乐游戏APP(含节奏训练模块)
五、教学过程设计(45分钟)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播放瑶族盘王节纪录片片段(重点展示长鼓舞表演)
2. 提问引导:"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与舞蹈动作有什么特点?"
3. 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瑶族文化资料(采用"知识擂台"形式)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模块一:乐器探秘(8分钟)
1. 展示民族管弦乐队座位图,标注高胡、中胡、竹笛等核心乐器位置
2. 播放各乐器独奏片段,学生完成"音色连连看"游戏
3. 实物观察:传递高胡模型,讲解持琴姿势与运弓技巧
模块二:曲式解密(10分钟)
1. 完整聆听全曲,用不同颜色标注三部分情绪变化
2. 分段解析:
A段(柔美):3/4拍,高胡主奏,表现月光下的瑶寨
B段(热烈):4/4拍,加入打击乐,模拟节日庆典场景
A'段(升华):主题变奏,全体乐器合奏,情感达到高潮
3. 图形谱绘制:学生分组完成各段音乐线条图
模块三:舞蹈创编(7分钟)
1. 观看长鼓舞基础步伐教学视频
2. 分组设计动作组合,要求体现:
- A段:手臂波浪形摆动
- B段:跳跃转身配合鼓点
- A'段:集体造型定格
3. 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动作与音乐节拍的契合度
(三)巩固提升(10分钟)
1. 主题变奏创作:
- 提供16小节基础旋律
- 分组进行节奏、音高变化创作
- 使用音乐软件实时生成变奏效果
2. 综合表演:
- 乐队组: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
- 舞蹈组:展示创编动作
- 指挥组:引导速度与力度变化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学生自评:填写"音乐学习反思卡"(包含知识掌握、合作体验等维度)
2. 教师总结:强调民族音乐传承的当代价值
3. 拓展任务:采访家中长辈,收集本地传统音乐资料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过程性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记录表(含发言次数、小组合作贡献度)
2. 乐器认知测试(随机播放5种民族乐器音色,识别正确率)
3. 舞蹈动作完成度评分(节奏准确性30%、表现力40%、创新性30%)
(二)终结性评价
1. 曲式分析报告(要求绘制结构图并标注情绪变化)
2. 主题变奏创作音频(时长不少于1分钟)
3. 民族文化调研报告(图文结合,不少于800字)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成功经验
1. 多媒体资源的立体化运用有效提升了学习兴趣,课后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理解了抽象的音乐概念"
2. 分层任务设计兼顾了不同能力学生,基础组完成节奏模仿,进阶组尝试和声配置,拓展组进行多声部创编
(二)存在问题
1. 民族乐器实物展示环节因设备限制,仅能传递高胡模型,中胡、琵琶等乐器只能通过图片观察
2. 舞蹈创编时间稍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善动作设计
(三)改进措施
1. 申请购置小型民族乐器套装,建立班级"音乐角"
2. 开发课前预习微课,将基础知识学习移至课前,延长课堂创作时间
3. 建立校际民族音乐教学联盟,共享非遗传承人教学资源
八、差异化教学策略
(一)学优生拓展任务
1. 分析彭修文版与中央民族乐团版演奏差异
2. 尝试用五线谱记录主题旋律并设计变奏
3. 撰写音乐评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听有感》
(二)学困生支持方案
1. 提供带节奏标记的乐谱简化版
2. 安排"音乐小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3. 设计游戏化节奏训练(如"节奏接龙"APP)
(三)特殊需求学生适配
1. 听力障碍学生:提供振动地板感受节奏变化
2. 肢体障碍学生:设计上肢为主的舞蹈动作
3. 视觉障碍学生:使用可触摸乐器模型与音频描述
关键词:瑶族舞曲、教学设计、民族音乐、复三部曲式、乐器认知、舞蹈创编、教学评价、差异化教学、文化传承
简介:本教学设计以《瑶族舞曲》为核心载体,构建了涵盖乐器认知、曲式分析、舞蹈创编的三维教学体系。通过多媒体资源整合、分层任务设计、差异化教学策略,实现音乐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教学评价兼顾过程性与终结性,特别关注特殊需求学生的适配方案,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