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配合护理个案分析PPT
一、引言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配合要求较高。本个案分析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配合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8岁,已婚,育有1子。因"月经量增多伴经期延长1年"入院。查体:子宫增大如孕10周大小,表面不规则,质硬。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壁间多发性肌瘤,最大直径约6cm。血常规:Hb 85g/L。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中度贫血。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
三、术前准备
(一)患者准备
1.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方式、优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增强其信心。
2. 术前检查: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检查,评估患者手术耐受性。
3. 皮肤准备:术前1日备皮,范围为上至剑突下,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特别注意脐部清洁。
4. 肠道准备:术前1日晚餐进流质饮食,术前晚及术日晨各清洁灌肠1次,以排空肠道,减少术中污染机会。
5. 阴道准备:术前3日开始阴道冲洗,每日1次,术日晨再冲洗1次,以减少阴道内细菌数量,预防感染。
6. 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0.1g,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二)物品准备
1. 腹腔镜设备:腹腔镜主机、摄像头、光源、气腹机、冲洗吸引装置、电凝器等。
2. 手术器械:腹腔镜专用器械(如分离钳、抓钳、剪刀、电凝钩等)、普通手术器械(如血管钳、组织剪、持针器等)、肌瘤剥除器、可吸收缝线等。
3. 药品准备:麻醉药品、急救药品、抗生素、缩宫素等。
4. 其他物品:无菌敷料、一次性手术衣、手套、腔镜套、标本袋等。
(三)环境准备
1. 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保持在40%-60%。
2. 检查腹腔镜设备及手术器械的性能,确保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3. 合理摆放手术台及设备,便于医生操作和护士配合。
四、术中配合
(一)巡回护士配合
1. 患者入室后,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等信息,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
2.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分开置于腿架上,固定好体位,防止术中移动。
3. 连接腹腔镜设备各导线,调节气腹机压力至12-14mmHg,建立气腹。
4.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5. 根据手术需要,及时调整灯光,保证手术视野清晰。
6. 准确记录术中出入量,包括输液量、尿量、出血量等。
7. 协助医生传递手术器械,及时补充术中所需物品。
8. 手术结束后,协助医生包扎伤口,护送患者回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二)器械护士配合
1. 提前20分钟洗手,整理手术器械台,检查器械性能是否完好。
2. 协助医生消毒皮肤、铺无菌巾,连接腹腔镜镜头及各种导线,调试设备至最佳状态。
3. 手术开始后,密切关注手术进程,准确、迅速地传递手术器械。在肌瘤剥除过程中,及时用抓钳固定肌瘤,协助医生用分离钳分离肌瘤与正常组织的界限,用电凝钩止血。
4. 当肌瘤剥除后,用肌瘤剥除器将肌瘤完整取出,放入标本袋中。注意保护周围组织,避免损伤。
5. 协助医生缝合子宫创面,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确保缝合牢固,减少出血。
6. 手术结束后,认真清点手术器械、敷料、缝针等物品,防止遗留体内。
7. 将取出的肌瘤送病理检查,做好标本登记工作。
五、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1.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2.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每30分钟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呼吸,直至平稳。
3.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协助其翻身、拍背,预防肺部并发症。
4.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 留置导尿管期间,注意观察尿液颜色、量及性质,保持导尿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术后24小时可拔除导尿管,鼓励患者自行排尿。
(二)疼痛护理
1.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2. 轻度疼痛(NRS 1-3分)可通过心理安慰、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缓解。
3. 中度疼痛(NRS 4-6分)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4. 重度疼痛(NRS 7-10分)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镇痛方案,必要时可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
(三)饮食护理
1. 术后6小时可进少量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
2. 术后1日可进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
3. 术后2-3日可逐渐过渡到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促进伤口愈合。
(四)活动指导
1. 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
2. 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3. 鼓励患者尽早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五)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1. 出血: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如阴道流血量多于月经量,或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感染: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升高,伴有伤口红肿、疼痛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感染,应及时处理。
3. 肠梗阻: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皮下气肿:观察患者颈部、胸部、腹部等部位有无皮下捻发音,如发现皮下气肿,可给予局部热敷,促进气体吸收。
六、个案分析
本例患者为多发性子宫肌瘤,中度贫血,手术难度较大。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密切协作,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术前准备阶段,巡回护士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做好心理护理和各项术前检查,为手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器械护士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并检查器械性能,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中,巡回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气腹机压力,准确记录出入量,为医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器械护士熟练传递手术器械,与医生配合默契,在肌瘤剥除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了周围组织的损伤。当出现少量出血时,及时协助医生用电凝钩止血,确保了手术的安全。
术后,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疼痛护理、饮食护理、活动指导等工作,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第5天出院。
七、总结与展望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手术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还与手术团队的配合护理密切相关。通过本个案分析,我们认识到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应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护理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能,进一步完善手术配合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应积极关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为推动妇产科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手术配合、护理个案、微创手术
简介:本文通过一个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的个案,详细介绍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配合护理要点。包括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各项检查准备、物品及环境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的具体配合工作;术后的一般护理、疼痛护理、饮食护理、活动指导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通过个案分析,强调了手术团队密切协作的重要性,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对未来妇产科护理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