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方案》
摘要:极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在产房过渡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方案,涵盖产前准备、产时处理、产后即刻评估与复苏、过渡期监护及转运等多个环节,以提高极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方案、产前准备、产时处理、产后复苏、过渡期监护、转运
一、引言
极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 28 周的早产儿,其身体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产房过渡期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低血压等,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产房过渡期管理方案对于提高极早产儿的存活率和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
二、产前准备
(一)产前评估
1. 详细询问孕妇病史,包括既往孕产史、本次妊娠经过、有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等。
2. 进行全面的产前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羊水量、胎盘位置及功能等,以及胎心监护了解胎儿宫内安危。
3. 预测极早产儿出生的可能性,根据孕周、胎儿估计体重、母体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早产儿出生后的风险程度。
(二)人员准备
1. 组建专业的极早产儿救治团队,包括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助产士、护士等,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极早产儿救治经验,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2. 明确各成员的职责,确保在极早产儿出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治工作。
(三)设备与药品准备
1. 准备齐全的产房复苏设备,如新生儿复苏台、辐射保暖台、空氧混合仪、T 组合复苏器、气管插管设备、吸引器等,并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
2. 储备必要的药品,如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品应定期检查有效期,及时补充更新。
3. 准备适合极早产儿使用的物品,如早产儿暖箱、早产儿专用呼吸机、早产儿监护仪、早产儿专用输液泵等。
(四)环境准备
1. 保持产房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 25 - 28℃,湿度保持在 55% - 65%,为极早产儿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2. 减少产房内人员流动,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三、产时处理
(一)分娩方式选择
根据孕妇及胎儿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对于无剖宫产指征的极早产儿,可尝试阴道分娩,但应密切监测产程进展,避免产程过长导致胎儿缺氧。对于存在剖宫产指征的孕妇,如胎位异常、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出血等,应及时行剖宫产术,以减少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
(二)产时监测
1. 持续进行胎心监护,密切观察胎儿心率变化,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的迹象。如出现胎心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改变孕妇体位、吸氧、静脉注射葡萄糖等,若经处理后胎心仍无改善,应尽快终止妊娠。
2. 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孕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产后出血、子痫等。
(三)延迟结扎脐带
对于极早产儿,延迟结扎脐带 30 - 60 秒可增加胎盘输血,提高早产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新生儿贫血和低血压的发生。在延迟结扎脐带期间,应将新生儿放在低于胎盘的位置,以利于胎盘向新生儿输血。
四、产后即刻评估与复苏
(一)初步评估
极早产儿出生后,立即将其置于预热好的辐射保暖台上,迅速擦干全身,去除湿巾,以减少热量散失。然后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是否足月、羊水情况、哭声或呼吸情况、肌张力、皮肤颜色等,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复苏。
(二)复苏流程
1. 正压通气:如果极早产儿出生后无呼吸或呼吸不规则、心率小于 100 次/分,应立即给予正压通气。使用 T 组合复苏器或自动充气式气囊进行通气,初始吸气峰压为 20 - 25cmH₂O,通气频率为 40 - 60 次/分。在通气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胸廓起伏情况,确保通气有效。
2. 气管插管:如果正压通气 30 秒后,心率仍小于 60 次/分,或存在气管插管指征,如严重上气道梗阻、需要长时间正压通气等,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确保导管位置正确。
3. 胸外按压:如果气管插管后正压通气 30 秒,心率仍小于 60 次/分,应同时进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的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 1/3,按压频率为 90 次/分,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 3:1。
4. 药物治疗:如果经过上述复苏措施后,心率仍小于 60 次/分,应给予药物治疗。首选肾上腺素,剂量为 0.1 - 0.3ml/kg 的 1:10000 肾上腺素溶液,经气管导管内注入,必要时可每 3 - 5 分钟重复一次。如果存在低血压,可给予生理盐水扩容,剂量为 10ml/kg,在 10 - 15 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
五、过渡期监护
(一)呼吸系统监护
1. 密切观察极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有无呼吸困难、三凹征等表现。对于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早产儿,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和临床表现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通气效果。
2.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期翻身、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 监测肺动脉压力,对于存在肺动脉高压的极早产儿,可给予一氧化氮吸入等治疗,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氧合。
(二)循环系统监护
1. 持续监测极早产儿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压、休克等循环系统并发症。对于低血压的早产儿,应分析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2. 观察末梢循环情况,如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判断组织灌注是否良好。如果末梢循环不良,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善循环。
(三)神经系统监护
1. 密切观察极早产儿的神志、瞳孔、肌张力等神经系统表现,及时发现颅内出血、脑损伤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可进行头颅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颅内病变。
2. 尽量减少对极早产儿的刺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强光等刺激,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损伤的发生。
(四)其他系统监护
1. 监测血糖、电解质等内环境指标,及时发现并纠正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对于极早产儿,应尽早开奶,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同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输注速度。
2. 观察黄疸情况,定期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达到光疗指征的早产儿,应及时给予光疗,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六、转运
(一)转运指征
当极早产儿病情相对稳定,但产房所在医院不具备进一步救治条件时,应考虑转运至有条件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进一步治疗。转运指征包括:需要高级呼吸支持(如高频通气、一氧化氮吸入等)、存在严重先天性畸形需要手术矫正、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二)转运前准备
1. 再次评估极早产儿的病情,确保其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能够耐受转运。对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应在转运前给予相应的处理,如调整呼吸机参数、纠正低血压等。
2. 准备转运设备,包括便携式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急救药品等,并确保设备性能良好、电量充足。同时,准备足够的氧气和电源,以保证转运过程中的医疗需求。
3. 与接收医院的新生儿科医生进行沟通,告知极早产儿的病情、治疗经过及转运注意事项,确保接收医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三)转运过程中监护
1. 在转运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极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如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应立即停车进行抢救。
2. 保持极早产儿的体位稳定,避免剧烈晃动,减少对早产儿的刺激。同时,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3. 转运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转运设备,确保转运过程的安全。
七、结论
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产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通过完善的产前准备、科学的产时处理、规范的产后即刻评估与复苏、细致的过渡期监护以及安全的转运,可以有效提高极早产儿的存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管理方案,为极早产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简介:本文围绕极早产儿产房过渡期管理展开,详细阐述了产前准备如评估、人员设备环境准备,产时处理涵盖分娩方式选择、监测及延迟结扎脐带,产后即刻评估与复苏流程,过渡期对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监护要点,以及转运的指征、准备和过程监护等内容,旨在提高极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