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拨乱反正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拨乱反正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小熊软糖2111 上传于 2022-11-13 17:22

《拨乱反正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春秋时期,晋国国都绛城(今山西侯马)的城墙上,一位白发老者正拄着青藤拐杖眺望远方。他叫师旷,是晋国宫廷中声名显赫的乐师,双目虽盲却能辨听天下之音。此刻他并非在聆听风声,而是在等待一位特殊的访客——晋悼公姬周。

“先生,国君到了。”侍从轻声提醒。师旷微微侧首,虽不见来人,却已从脚步声中听出对方急切的心绪。晋悼公年仅十四岁即位,此时正面临晋国自晋文公称霸后最混乱的局势: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势力膨胀,公室衰微,诸侯离心,国内盗匪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师旷先生,”晋悼公行过礼后直言,“先君在世时,晋国何等威严?如今却如散沙之聚。我欲重振国威,却不知从何入手,还望先生指教。”

师旷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袖中取出一枚古朴的玉磬。这枚磬是周天子赐予晋国的礼器,此刻却因年久失修,磬身布满裂痕,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请国君听这磬声。”师旷说道。

晋悼公接过木槌轻敲,果然听到刺耳的杂音。他皱眉道:“此磬已损,声音自然不正。”

“正如这磬,”师旷缓缓道,“晋国如今就像这裂磬,六卿各据一方,政令不通,法度不严,如同磬身裂痕;百姓流离失所,盗匪横行,如同磬声杂乱。若要使磬声复正,需先修补裂痕;若要使晋国复强,需先整顿纲纪。”

晋悼公若有所思:“先生所言‘整顿纲纪’,可是指恢复周礼?”

师旷摇头:“周礼虽善,却非此时晋国所需。国君可知,昔日齐桓公任用管仲,不拘泥于旧制,而是‘尊王攘夷’,以实用之法治国,终成霸业。如今晋国之乱,在于‘乱’字——权臣乱政,盗匪乱民,法度乱序。国君需做的,是‘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晋悼公重复这个词,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正是,”师旷解释道,“‘拨’者,拨开也,如拨开迷雾见明月;‘乱’者,混乱也,如磬身裂痕;‘反’者,返回也,如返回正道;‘正’者,正道也,如磬声清越。此四字合而为一,便是要拨开混乱,返回正道。”

晋悼公站起身,向师旷深施一礼:“先生之言,如暗室明灯。我愿以先生为师,共图拨乱反正之业。”

次日,晋悼公在朝堂上宣布三项改革:第一,整顿六卿势力,规定“卿无二军”(即每卿只能掌管一军,防止私兵过多);第二,严明法度,颁布《晋刑》,对盗匪、贪腐者严惩不贷;第三,重用贤能,提拔祁奚、羊舌职等正直之士为官。

改革之初,阻力重重。六卿中以智氏为首的势力暗中阻挠,甚至派人散布谣言,称晋悼公“年少无知,乱改祖制”。一日,智罃(智氏宗主)在朝堂上公然质疑:“国君所行‘拨乱反正’,莫非是要效仿齐国管仲,废除周礼?”

晋悼公从容答道:“管仲之法,因时制宜。周礼虽尊,却非万世不变之法。昔日周公制礼作乐,因天下初定,需以礼束民;如今晋国混乱,需以法正民。‘拨乱反正’,正是要拨开旧制之乱,返回治国之正道。”

智罃无言以对,退下后对心腹叹道:“此子虽幼,却有明君之相。晋国或可再兴。”

三年后,晋国大治。六卿势力被有效遏制,盗匪绝迹,百姓安居乐业。诸侯闻之,纷纷来朝。一日,晋悼公再次拜访师旷,手中捧着那枚修补一新的玉磬:“先生,如今磬声已正,晋国亦正。”

师旷微笑:“国君可知,这‘拨乱反正’四字,并非我首创?”

“哦?愿闻其详。”

“此语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师旷缓缓道,“原文为‘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拨开混乱的时代,返回正确的轨道。后人多用‘拨乱反正’,其意一也。”

晋悼公恍然大悟:“原来此语早有典故。先生今日教我,不仅是治国之法,更是为君之道啊。”

师旷点头:“为君者,需明辨是非,知何时该守旧,何时该创新。昔日周文王被囚羑里,推演《周易》,非为占卜,乃为明辨天下之理;管仲辅佐齐桓公,非为私利,乃为拨乱反正。国君如今所为,正合此道。”

又过十年,晋悼公病逝。史官在《晋史》中记载:“悼公在位十四年,拨乱反正,晋国复强,诸侯畏服。”而那枚玉磬,也被供奉在晋国宗庙中,每当有新君即位,必先聆听其声,以示不忘“拨乱反正”之志。

后世文人常以“拨乱反正”形容纠正混乱、恢复正道的举动。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此言虽未直接用“拨乱反正”,却暗含其意——治国需从根本入手,拨开混乱之因,返回正道之本。

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开篇即言:“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此段亦强调“礼”为正道,而“拨乱反正”正是恢复礼制的过程。

明代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主张通过“致良知”拨开心中私欲之乱,返回天理之正。虽与治国之“拨乱反正”角度不同,却异曲同工——皆为拨开混乱,回归本真。

如今,“拨乱反正”已成为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不仅用于政治领域,也常用于形容个人纠正错误、回归正途的举动。例如,某人曾误入歧途,后痛改前非,便可说他“拨乱反正,重新做人”。

那枚古老的玉磬,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陈列在山西侯马的晋国博物馆中。每当游客敲响它,清脆的磬声便会回荡在展厅里,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拨乱反正”的古老故事——那是关于勇气与智慧的故事,也是关于回归正道的故事。

关键词:拨乱反正、晋悼公、师旷、六卿、玉磬、周礼、管仲、治国之道

简介:本文通过春秋时期晋悼公与乐师师旷的对话,讲述了“拨乱反正”这一成语的典故与出处。晋国因六卿势力膨胀、公室衰微而陷入混乱,晋悼公在师旷的指导下,以“拨乱反正”为理念进行改革,整顿纲纪、严明法度、重用贤能,最终使晋国复强。文章还探讨了“拨乱反正”在后世历史与文化中的延续与影响,展现了这一成语的深刻内涵与普遍价值。

《拨乱反正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