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急诊科护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急诊科作为医院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核心科室,其护理工作对护士的专业素养、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我在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完成了为期六个月的护理实习,旨在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提升临床操作技能,培养急诊护理思维,并深入理解急诊护理在医疗体系中的价值。本次实习以“急救优先、精准护理、人文关怀”为指导原则,重点关注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多学科协作模式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二、急诊科环境与工作特点
(一)科室布局与功能分区
该院急诊科采用“三区四级”管理模式,即红区(抢救区)、黄区(优先诊疗区)、绿区(普通诊疗区),并设置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及传染病隔离间。红区配备有先进的心肺复苏仪、除颤器、呼吸机及便携式超声设备,满足黄金时间窗内抢救需求;黄区通过智能分诊系统实现患者快速分流,平均候诊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二)患者类型与疾病谱
实习期间共参与护理患者1276例,其中创伤患者占比38%(车祸伤、坠落伤为主),急性心血管疾病占25%(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呼吸系统急症占18%(哮喘持续状态、肺栓塞),中毒及过敏反应占12%,其他(如急性腹痛、高热惊厥)占7%。患者年龄跨度从1岁至92岁,老年患者(≥65岁)占比达41%,提示老龄化社会对急诊护理的挑战。
(三)工作节奏与压力源
急诊科日均接诊量约200人次,高峰期(18:00-22:00)可达300人次。护士需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如边询问病史边监测生命体征、边建立静脉通路边准备抢救药物、边安抚患者家属边记录护理文书。压力主要来源于时间紧迫性(如心搏骤停患者需在4分钟内启动CPR)、信息过载(需快速识别主诉与潜在风险)及医患沟通难度(家属情绪激动频发)。
三、核心护理技能实践与提升
(一)急救技术操作
1. 气管插管配合: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12例困难气道插管,掌握Macintosh直接喉镜与可视喉镜的使用差异,发现可视喉镜可缩短插管时间(平均28秒 vs 45秒)并减少食管插管风险。
2. 深静脉穿刺:独立完成股静脉穿刺23例,成功率91.3%,失败案例均因患者肥胖导致解剖标志模糊,后续通过超声引导技术改进后成功率提升至98%。
3. 创伤止血包扎:参与17例严重出血患者的加压包扎,发现“螺旋反折法”比传统环形包扎更能有效控制四肢动脉出血(止血时间缩短40%)。
(二)危重患者监护
1.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PICCO监测技术对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管理,发现每搏量变异度(SVV)>13%时需增加晶体液输注,该指标与中心静脉压(CVP)联合使用可减少肺水肿发生率(从28%降至12%)。
2. 疼痛评估与干预: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89例创伤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发现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局部冷敷可使中度疼痛(NRS 4-6分)缓解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28分钟。
(三)多学科协作实践
参与3例多发伤患者的“黄金一小时”救治,与外科、麻醉科、影像科建立实时通讯。例如,1例骨盆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实现术前CT三维重建与手术方案同步制定,将入院至手术时间从传统2.5小时压缩至1.2小时。
四、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2025年3月15日,某学校32名学生因食用变质午餐出现呕吐、腹泻,其中5例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作为应急小组成员,我参与以下工作:
1. 分诊分级:使用START分诊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需立即抢救)1例、黄色(10分钟内处理)4例、绿色(观察)27例。
2. 批量救治:建立静脉双通道补液(晶体液与胶体液比例2:1),同步采集血标本送检电解质及毒素分析。
3. 感染控制:对呕吐物进行含氯消毒剂喷洒,将患者隔离至独立区域,避免交叉感染。
该事件暴露出初期物资调配不足(输液器短缺)及家属信息沟通滞后的问题,后续通过建立“应急物资电子清单”与“家属告知模板”优化流程。
(二)案例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
患者男性,58岁,胸痛30分钟入院,心电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2分钟后发生室颤,立即实施以下措施:
1. 除颤:使用双向波200J电击1次,恢复窦性心律。
2. 溶栓治疗:在PCI准备期间给予阿替普酶50mg静脉推注,门-针时间控制在25分钟(低于国家标准30分钟)。
3. 低温治疗:术后使用血管内降温仪将核心体温维持在32-34℃,24小时后神经功能完好。
此案例验证了“链式生存环”理论(早期识别、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的有效性,同时提示溶栓与PCI的衔接需进一步优化。
五、护理伦理与人文关怀实践
(一)临终患者护理
参与11例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护,发现“三步沟通法”可有效缓解家属焦虑:第一步(事实告知)用客观数据说明病情;第二步(情感支持)通过握手、眼神接触传递共情;第三步(决策辅助)提供选项而非指令。例如,1例晚期肺癌患者拒绝气管插管,通过与家属共同回顾患者生前意愿,最终选择无创通气联合镇痛治疗,患者安详离世。
(二)医患沟通技巧
针对醉酒患者(n=27)的攻击行为,采用“非暴力沟通”模式:先描述观察结果(“您现在挥舞手臂可能碰到仪器”),再表达感受(“我们担心您受伤”),最后提出请求(“能否先放下手臂,我帮您调整床位”),成功率从41%提升至78%。
六、实习反思与职业规划
(一)能力短板
1. 超声引导技术不熟练:在2例肥胖患者深静脉穿刺中因探头操作不当导致失败。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经验缺乏:群体伤分诊时出现人员拥堵现象。
(二)改进方向
1. 参加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系统学习创伤超声评估(FAST)与床旁超声引导技术。
2. 参与医院“灾害护理演练”,提升批量患者救治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职业认同
实习期间共收到患者书面感谢信32封,其中1例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的家属说:“你们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我的丈夫,这份恩情永远铭记。”此类反馈让我深刻体会到急诊护士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给予患者生的希望。
七、结论与展望
本次实习使我掌握了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理解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深刻内涵。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分诊系统及便携式监测设备的普及,未来急诊护理将向“精准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建议护理教育增加虚拟现实(VR)急救模拟训练,并强化护士的灾难医学与公共卫生知识储备。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急救技能、多学科协作、护理伦理、职业规划
简介:本文详细记录了2025年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六个月的护理实习经历,涵盖科室环境、核心技能实践、典型案例分析、护理伦理及职业反思等内容。通过1276例患者的护理数据与32例典型案例,揭示了急诊护理在技术操作、团队协作及人文关怀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未来急诊护理发展的智能化与人性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