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护理学 > 2025年急内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2025年急内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经一事长一智 上传于 2022-12-26 23:40

2025年急内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2025年,急内科作为医院感染防控的前沿阵地,面临着患者流量大、病情复杂、感染风险高的多重挑战。本年度,科室以“零感染、高安全”为目标,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人员培训、优化环境管理、创新技术应用等多维度举措,构建了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感染防控网络。全年共收治急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急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症患者12,345例,未发生重大院内感染暴发事件,感染发生率较2024年下降1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从45.2降至38.7,感染防控成效显著。以下从五个方面总结本年度工作。

一、制度建设:构建标准化防控体系

(一)修订感染防控指南

结合国家卫健委《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25版)》及急内科疾病特点,修订了《急内科感染防控操作手册》,新增“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等12项专科操作规范,明确从患者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的28个关键环节防控要点。例如,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定术后24小时内每2小时监测一次导管相关感染指标,并采用电子化预警系统实时推送异常数据。

(二)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成立由感染科、重症医学科、药剂科、检验科组成的“急内科感染防控联合小组”,每周召开病例讨论会,对疑难感染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2025年共处理重症肺炎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脓毒症休克合并真菌血症等复杂病例87例,通过精准用药和个体化支持治疗,患者治愈率提升至92%,较2024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三)完善应急预案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急内科传染病应急处置流程》,明确从疑似病例隔离到终末消毒的15个步骤,并开展季度演练。2025年5月,成功处置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通过单间隔离、负压病房使用、医护人员二级防护等措施,未发生院内传播。

二、人员培训:提升全员防控能力

(一)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1. 新入职人员:开展“感染防控基础技能工作坊”,通过模拟穿刺、导管维护等操作,确保100%掌握标准预防措施。

2. 在岗医护人员:每月组织“感染病例复盘会”,分析典型案例中的防控漏洞。例如,针对1例因手卫生依从性不足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制定“五时刻手卫生”强化方案,使依从性从78%提升至95%。

3. 管理层:举办“感染防控领导力培训班”,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指标》,提升风险预判能力。

(二)创新培训形式

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急内科感染防控模拟系统”,医护人员可通过VR设备体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等高风险操作的感染防控要点。2025年共开展VR培训12场,参与人员满意度达98%。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将感染防控知识纳入医护人员年度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设立“感染防控之星”奖项,每月评选手卫生执行率最高、感染病例上报最及时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2025年共表彰36人次,形成“人人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

三、环境管理:打造安全诊疗空间

(一)分区管理优化

1. 清洁区:设置独立更衣室、洗手池,配备感应式水龙头和速干手消毒剂,减少接触污染。

2. 潜在污染区:在抢救室、EICU入口处增设“污染物品暂存柜”,实行“一用一消毒”管理。

3. 污染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单间隔离,床旁配备专用医疗废物容器,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

(二)空气净化升级

在EICU、呼吸科病房安装层流净化装置,使空气菌落数从≤4cfu/m³降至≤2cfu/m³。同时,采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含氯消毒剂擦拭”双重消毒模式,确保环境安全。

(三)医疗废物管理

推行“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全流程管理,感染性废物日产日清,损伤性废物使用专用锐器盒。2025年共处理医疗废物12.3吨,未发生泄漏事件。

四、技术应用:推动精准防控

(一)信息化监测系统

上线“急内科感染防控智能平台”,实时采集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自动生成感染风险预警。例如,当患者PCT(降钙素原)>0.5ng/mL时,系统立即推送至责任护士手机,提示加强监测。

(二)快速检测技术

引进“多重PCR检测仪”,可在2小时内同时检测20种呼吸道病原体,较传统培养法缩短48小时。2025年共完成快速检测1,245例,为精准用药提供依据。

(三)抗菌药物管理(AMS)

建立“感染科药师-临床医生”联合查房制度,对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每日会诊。通过药敏试验指导用药,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从22%降至15%,耐药菌检出率下降10%。

五、患者参与:构建共治格局

(一)健康教育

制作《急内科患者感染防控手册》,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手卫生、咳嗽礼仪等知识。开展“感染防控小课堂”,每周由护士长讲解1项防控技能,患者参与率达90%。

(二)家属协作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家属进行专项培训,发放“家属防护包”(含口罩、手消毒剂、隔离衣),指导其正确参与患者护理。2025年家属防护知识知晓率从65%提升至89%。

(三)满意度调查

每季度开展“感染防控满意度调查”,2025年患者对环境清洁度、医护人员防护措施的满意度分别达96%和94%,较2024年提高5个和7个百分点。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一)问题

1. 部分医护人员对新型耐药菌(如NDM-1型碳青霉烯酶菌)的防控知识掌握不足。

2. 急诊抢救室空间有限,难以完全实现“三区两通道”标准布局。

3. 患者及家属对隔离措施的依从性存在波动,尤其在夜间。

(二)改进措施

1. 2026年计划邀请国家级感染防控专家开展专题培训,重点讲解耐药菌防控策略。

2. 与后勤部门协作,对急诊抢救室进行改造,增设独立隔离间。

3. 开发“家属防护提醒APP”,通过定时推送提示信息,提高夜间依从性。

七、未来展望

2026年,急内科将围绕“智慧防控、精准医疗”主题,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5G+感染防控”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与上级医院的实时数据共享;二是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提升早期预警能力;三是推广“患者自我防护工具包”,包含便携式手消毒剂、智能体温贴等设备,构建“医-患-家”三位一体防控网络。

关键词:急内科、医院感染、防控体系、人员培训、环境管理、技术应用、患者参与

简介:本文总结2025年急内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环境管理技术应用、患者参与五方面阐述成效,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展望未来智慧化防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