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护理学 > 中长导管护理

中长导管护理

空床难独守 上传于 2020-05-05 01:43

《中长导管护理》

一、引言

在现代医疗护理领域,静脉治疗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中长导管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输液工具,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痛苦、降低血管损伤风险等诸多优点,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然而,中长导管的有效留置和安全使用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护理。良好的中长导管护理不仅能够确保导管的正常功能,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康复质量。本文将围绕中长导管的护理展开详细探讨,包括中长导管的基本概念、置管前准备、置管过程、置管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等方面。

二、中长导管的基本概念

中长导管又称中等长度导管,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简化版,其导管长度一般在20 - 30cm,尖端位于腋窝水平或锁骨下静脉。与传统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中长导管可以留置更长时间,通常为1 - 4周,能够满足患者中长期输液治疗的需求。同时,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比,中长导管置管操作相对简单,风险较低,不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手术室环境下进行,可在病房内完成置管,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

三、置管前准备

(一)患者评估

1. 血管条件评估:选择合适的血管是置管成功的关键。护士应仔细评估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包括血管的粗细、弹性、走向以及有无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病史。一般选择上肢静脉,如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其中贵要静脉管径粗、走行直,是首选的置管血管。

2. 全身情况评估:了解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严重的心肺疾病等。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谨慎置管,必要时需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对于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在感染控制后再进行置管。

3. 心理评估:置管前,患者可能会对置管过程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向其介绍中长导管的目的、优点、置管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其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二)物品准备

1. 中长导管套件:包括导管、穿刺针、导丝、扩张器、固定翼等。

2. 无菌物品: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无菌敷料、消毒液(如碘伏、酒精)等。

3. 其他物品: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盐水、止血带、胶布等。

(三)环境准备

置管环境应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最好在专门的置管室进行操作,若在病房内置管,应提前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人员走动,避免交叉感染。

四、置管过程

(一)洗手与戴口罩

护士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并戴好口罩,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原则。

(二)选择穿刺点

根据血管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穿刺点。一般选择肘窝以下2 - 3cm处的静脉,避开关节、静脉瓣和破损的皮肤。

(三)消毒皮肤

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消毒液(如碘伏)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10cm,待消毒液自然干燥。

(四)铺无菌治疗巾

在穿刺部位下方铺无菌治疗巾,建立无菌区域。

(五)扎止血带

在穿刺点上方约10cm处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

(六)穿刺

持穿刺针以15° - 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少许,确保穿刺针进入血管。

(七)送导丝

将导丝通过穿刺针送入血管,送入长度约10 - 15cm,然后退出穿刺针。

(八)扩张皮肤

用扩张器沿导丝扩张皮肤和皮下组织,为导管置入做准备。

(九)置入导管

将中长导管沿导丝缓慢送入血管,当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后,退出导丝和扩张器。

(十)抽回血与冲洗

用注射器抽吸回血,确认导管在血管内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确保导管通畅。

(十一)固定导管

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用胶布固定导管,再用固定翼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防止导管脱出。

五、置管后护理

(一)观察与记录

1. 观察穿刺点情况:置管后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如有少量渗血,可加压包扎;若出血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观察导管情况: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有无打折、扭曲、受压等情况。定期通过回抽血液或推注生理盐水的方法判断导管是否在血管内。

3. 记录置管信息:详细记录置管的日期、时间、导管型号、穿刺部位、置管过程是否顺利等信息,以便后续护理和观察。

(二)更换敷料

1. 更换时间:置管后24小时应更换第一次敷料,以后每周更换1 - 2次,如敷料有潮湿、污染、脱落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2. 更换方法: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先去除旧敷料,用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再用碘伏消毒,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小于10cm。待消毒液干燥后,贴上新的无菌敷料,并用胶布固定。

(三)冲管与封管

1. 冲管:在每次输液前后、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稠液体后,应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防止导管堵塞。脉冲式冲管是指推注生理盐水时,有节奏地推一下停一下,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清除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和血液。

2. 封管:输液结束后,应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正压封管是指在推注封管液最后0.5 - 1ml时,边推边退针,确保封管液充满导管,防止血液回流至导管内形成血栓。

(四)活动指导

1. 置管侧肢体活动:置管后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置管侧肢体活动,如握拳、松拳、屈肘等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伸展置管侧肢体,以免导致导管脱出。

2. 日常生活指导: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置管侧肢体,避免提重物、受压等。睡觉时不要压迫置管侧肢体,洗澡时应采用淋浴方式,并用保鲜膜包裹穿刺部位,防止敷料潮湿。

六、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静脉炎

1. 预防: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和穿刺血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对血管的刺激。置管后可使用喜辽妥等外用药物涂抹穿刺部位周围皮肤,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2. 处理:若发生静脉炎,应抬高患肢,局部热敷或使用硫酸镁湿敷,以促进炎症消退。如症状严重,应拔除导管,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二)导管堵塞

1. 预防:定期冲管和封管,保持导管通畅。避免输注高黏度液体后未及时冲管,防止药物沉积在导管内。

2. 处理:若发生导管堵塞,应先分析堵塞的原因。如为血栓性堵塞,可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如为药物性堵塞,可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相应的溶解方法。若溶栓无效,应拔除导管。

(三)导管相关性感染

1. 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置管后护理,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污染。

2. 处理:若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应立即进行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如确诊为感染,应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必要时拔除导管。

(四)导管脱出

1. 预防: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受外力牵拉。指导患者正确活动置管侧肢体,防止过度活动导致导管脱出。

2. 处理:若导管部分脱出,应评估导管的位置和功能。如导管仍在血管内且可正常使用,可重新固定导管;如导管脱出较多或已不在血管内,应拔除导管。

七、结论

中长导管作为一种有效的静脉输液工具,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规范的中长导管护理是确保导管安全使用、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护士应掌握中长导管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在置管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置管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置管后加强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通过良好的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长导管的护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临床的需求。

关键词:中长导管、护理、置管前准备、置管过程、置管后护理、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简介:本文围绕中长导管护理展开,介绍了中长导管的基本概念,详细阐述了置管前的患者评估、物品和环境准备,置管的具体操作步骤,置管后从观察记录、敷料更换、冲管封管到活动指导的护理要点,以及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强调科学规范护理对确保中长导管安全使用和患者康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