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长期导管置管护理
血液透析(血透)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而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重要形式之一,因其操作简便、即插即用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长期导管置管后若护理不当,易引发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功能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透析效果。因此,科学、规范的长期导管置管护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
一、长期导管置管的临床意义与适应症
长期导管(如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通过皮下隧道固定,可留置数月甚至数年,适用于内瘘未成熟、血管条件差或需短期过渡的患者。其优势在于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内瘘并发症风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急性肾损伤需短期透析、慢性肾衰竭内瘘建立前过渡、心血管条件差无法耐受内瘘手术等。置管部位首选右侧颈内静脉,次选左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需根据患者解剖特点及操作便利性综合评估。
二、置管前护理准备
(一)患者评估与教育
1. 全面评估患者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凝血功能、皮肤状况及心理状态,排除置管禁忌症(如严重凝血障碍、局部感染)。
2.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置管目的、过程、可能并发症及日常护理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缓解焦虑情绪。
(二)环境与物品准备
1. 置管需在无菌层流手术室或透析室专用操作间进行,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40%-60%。
2. 准备无菌导管包、肝素盐水、利多卡因、缝合包、无菌敷料、C臂机(必要时)等物品,确保器械性能完好。
(三)体位与皮肤准备
1. 颈内静脉置管时,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对侧,肩下垫薄枕以暴露颈部。
2.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15cm),铺无菌洞巾,确保操作区域无菌。
三、置管中护理配合
(一)无菌操作原则
1. 操作者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 穿刺过程中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导管连接需使用无菌接头,减少污染风险。
(二)穿刺技巧与并发症预防
1.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进针角度与皮肤呈30°-45°,见回血后降低角度,送入导丝。
2. 扩张管插入时需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导管置入深度需根据患者体型调整(如右侧颈内静脉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3.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现气胸、血胸等并发症时立即停止操作并处理。
(三)隧道建立与固定
1. 皮下隧道需足够宽松,避免导管受压;cuff位置应距出口2-3cm,以降低感染风险。
2. 缝合固定时需松紧适度,避免皮肤坏死或导管移位。
四、置管后日常护理
(一)伤口护理与敷料更换
1.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局部加压包扎6-8小时。
2. 敷料更换频率: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1次,透明敷料每周更换1次;若敷料潮湿、污染或脱落,需立即更换。
3. 更换敷料时需用0.5%碘伏或氯己定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范围≥10cm,待干后贴敷料。
(二)导管固定与活动指导
1. 使用专用导管固定装置或高举平台法固定,避免导管扭曲、受压。
2. 指导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如颈部过度伸展、弯腰),睡眠时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
(三)透析操作规范
1. 透析前需用20ml注射器抽吸导管内肝素封管液,确认无血栓后连接透析管路。
2. 透析结束后,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注入肝素盐水(浓度1000U/ml)正压封管,夹闭导管夹。
3. 禁止从导管内抽血或输注药物(除透析必需外),以防血栓形成。
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感染
1. 表现:局部红肿、疼痛、渗液,伴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2. 预防: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避免触碰导管接口;加强患者手卫生教育。
3. 处理:局部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全身感染需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
(二)血栓形成
1. 表现:导管回血不畅、透析时血流量不足。
2. 预防:定期用尿激酶(5000U/ml)封管,指导患者适当活动置管侧肢体。
3. 处理:轻症可用尿激酶溶栓(导管内注入2ml尿激酶溶液,保留30分钟后回抽);重症需拔管或手术取栓。
(三)导管功能不良
1. 原因:导管位置不当、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扭曲等。
2. 处理:通过X线确认导管位置,必要时调整;纤维蛋白鞘形成可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
六、患者自我管理与健康教育
(一)日常护理指导
1.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洗澡时使用防水敷贴保护。
2. 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防止导管移位或断裂。
(二)异常情况识别
1. 告知患者及家属出现发热、局部红肿、渗液、导管脱出等异常时需立即就医。
2. 强调定期门诊随访的重要性(每1-3个月1次),评估导管功能及并发症风险。
(三)心理支持
1. 长期置管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需通过沟通、案例分享等方式增强其治疗信心。
2. 鼓励家属参与护理,提供情感支持。
七、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一)建立标准化护理流程
1. 制定长期导管置管、维护、并发症处理的操作规范,定期组织培训与考核。
2. 使用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导管置入时间、位置、维护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时间、处理措施。
(二)多学科协作
1. 与血管外科、感染科、药剂科等科室合作,共同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
2. 定期召开病例讨论会,分析并发症原因,优化护理策略。
(三)数据监测与反馈
1. 统计导管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等指标,评估护理效果。
2. 根据数据反馈调整护理措施,如增加封管液浓度、缩短敷料更换间隔等。
八、未来展望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新型抗菌导管、抗血栓涂层导管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远程监测技术的发展(如导管压力传感器、智能敷料)可实现实时预警,提高护理效率。未来需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推广循证护理实践,为血透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血管通路管理。
关键词:血透长期导管、置管护理、并发症预防、无菌操作、患者教育、感染控制、血栓形成、导管功能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血透长期导管置管护理的全流程,包括置管前评估与准备、置管中无菌操作技巧、置管后日常维护(伤口护理、导管固定、透析操作规范)及并发症(感染、血栓、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与处理,同时强调患者自我管理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策略,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