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护理学 >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与护理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与护理

牵牛不负轭 上传于 2020-03-22 11:28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与护理》

摘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救治、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领域。然而,该操作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包括机械性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严重威胁患者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类型,分析其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结合循证护理实践提出针对性预防与处理策略。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加强感染防控、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与舒适度。

关键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护理干预、感染防控血栓预防

一、引言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通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大血管路径,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技术,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医疗操作。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稳定的静脉通路,满足快速补液、药物输注、营养支持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需求。然而,该操作具有侵入性,可能引发机械性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据统计,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达2%-5%,血栓形成率约为15%-30%,机械性并发症如气胸、血胸发生率亦不容忽视。因此,系统分析并发症类型、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对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

(一)机械性并发症

1. 穿刺相关损伤

(1)气胸:多见于锁骨下静脉穿刺,因穿刺针误入胸膜腔导致空气积聚。典型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可确诊,轻症可自行吸收,重症需胸腔闭式引流。

(2)血胸:因穿刺损伤肋间动脉或胸廓内动脉所致。表现为穿刺侧胸部胀痛、呼吸音减弱,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少量血胸可保守治疗,大量血胸需手术止血。

(3)动脉损伤:穿刺误入动脉可导致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表现为穿刺部位搏动性包块,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需局部压迫止血,必要时手术修复。

2. 导管相关损伤

(1)导管断裂:多因导管材质老化、患者频繁活动或护理操作不当导致。表现为导管部分或完全断裂,残端可能进入血管循环。需紧急处理,防止血栓栓塞。

(2)导管移位:因固定不牢、患者体位改变或胸腔压力变化导致。表现为导管末端位置改变,影响治疗效果。需通过X线定位重新调整导管位置。

(二)感染性并发症

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CRBSI是中心静脉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原菌多通过皮肤穿刺点侵入导管腔,引发菌血症或败血症。高危因素包括置管时间延长、无菌操作不严格、皮肤消毒不彻底等。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白细胞升高,血培养可确诊。治疗需拔除导管并使用敏感抗生素。

2. 局部感染

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疼痛、渗液,严重时可形成脓肿。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需加强局部消毒,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三)血栓性并发症

1. 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CRT)

CRT是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5%-30%。其发生机制包括血管内膜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临床表现包括上肢或颈部肿胀、疼痛,超声检查可确诊。治疗需抗凝治疗,必要时溶栓或手术取栓。

2. 肺栓塞

CRT脱落的血栓可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需紧急行CT肺动脉造影确诊,并给予溶栓、抗凝或手术取栓治疗。

(四)其他并发症

1. 空气栓塞

因输液装置密封不严或操作不当导致空气进入血管。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需立即左侧卧位、头低脚高位,并给予高流量吸氧。

2. 神经损伤

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臂丛神经或颈丛神经,导致上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需神经电生理检查确诊,多数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三、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分析

(一)机械性并发症发生机制

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与解剖结构、操作技术及患者因素密切相关。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穿刺针过深可能误入胸膜腔导致气胸;股静脉穿刺时,穿刺针角度过大可能损伤股动脉。患者肥胖、胸廓畸形或凝血功能障碍亦增加并发症风险。

(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机制

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与皮肤屏障破坏、导管材质及护理操作相关。皮肤穿刺点消毒不彻底可导致病原菌定植;导管材质粗糙或表面生物膜形成可促进细菌繁殖;无菌操作不严格、敷料更换不及时可增加感染风险。

(三)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机制

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管内膜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导管尖端刺激血管内膜可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导管占据血管腔可导致局部血流淤滞;患者高龄、恶性肿瘤或长期卧床可增加血液高凝风险。

(四)高危因素分析

1. 患者因素:高龄、肥胖、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凝血功能障碍等。

2. 操作因素:穿刺次数过多、导管材质粗糙、置管时间过长等。

3. 护理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敷料更换不及时、局部消毒不彻底等。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干预策略

(一)机械性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 优化操作流程:选择经验丰富的操作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减少穿刺次数。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穿刺针与胸壁呈15°-30°角,避免过深;股静脉穿刺时,穿刺针与皮肤呈45°角,避免损伤动脉。

2. 加强术后观察: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及穿刺部位情况,及时发现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3. 妥善固定导管: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避免导管移位或断裂。患者活动时,指导其避免过度牵拉导管。

(二)感染性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 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前严格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及帽子。穿刺部位消毒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范围≥15cm,待干后穿刺。

2. 定期更换敷料: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1次,污染或潮湿时立即更换。更换敷料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记录敷料更换时间及穿刺点情况。

3. 导管维护:输液前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回流。输液后用肝素盐水封管,防止血栓形成。长期置管者,每2周更换1次接头。

(三)血栓性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 风险评估:置管前评估患者血栓风险,对高龄、恶性肿瘤、长期卧床者,采取预防性抗凝措施。

2. 物理预防: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制动。可采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促进静脉回流。

3. 药物预防:对高危患者,可给予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期间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四)个体化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方法及并发症,缓解焦虑情绪。置管后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2. 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维护的重要性,指导其观察穿刺点及肢体情况。

3. 多学科协作:建立由医生、护士、感染控制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定期评估患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五、结论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加强感染防控、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机械性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循证护理研究,探索更科学的护理模式,提升中心静脉置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类型,包括机械性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分析了其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结合循证护理实践提出了针对性预防与处理策略。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加强感染防控、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与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