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的常见症状及护理
骨科疾病涵盖范围广泛,包括骨折、关节疾病、脊柱疾病等,这些疾病常导致患者身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与康复进程。准确识别骨科病人的常见症状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骨科病人常见症状
(一)疼痛
疼痛是骨科病人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其产生机制较为复杂,骨折时,骨骼断裂会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发剧烈疼痛;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磨损、滑膜炎症等会导致关节内压力改变,刺激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脊柱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引起放射性疼痛。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锐痛、钝痛、胀痛等。疼痛程度也因人而异,轻者仅感轻微不适,重者则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例如,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受伤瞬间会感到髋部剧烈疼痛,随后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时疼痛更为明显,患者往往不敢移动患肢。
(二)肿胀
肿胀也是骨科病人常见症状。当骨骼、关节或软组织受损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增多,导致受伤部位出现肿胀。在骨折早期,肿胀通常较为明显,可伴有皮肤青紫。例如,踝关节扭伤后,踝部会迅速肿胀,皮肤出现瘀斑。随着时间推移,若未得到及时处理,肿胀可能持续存在,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三)功能障碍
骨科疾病常导致患者肢体或关节功能障碍。骨折后,由于骨骼连续性中断,患者无法正常负重行走或进行其他活动;关节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症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患者可能出现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自理困难;脊柱疾病如颈椎病,可能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上肢或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瘫痪。
(四)畸形
部分骨科疾病会导致肢体或关节畸形。骨折后,若复位不良或固定不当,骨折端可发生移位,愈合后形成畸形。例如,桡骨远端骨折(科雷氏骨折)复位不佳时,可出现“银叉样”或“枪刺样”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出生后即可发现双侧臀纹不对称,患侧下肢短缩外旋,行走时呈跛行步态。
(五)发热
骨科病人发热多见于感染性情况。开放性骨折后,若伤口处理不当,细菌侵入可引发伤口感染,导致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同时伴有体温升高。骨髓炎患者,炎症在骨髓腔内扩散,会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寒战等。此外,一些手术后的患者,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也可能出现低热,一般持续时间较短。
二、骨科病人护理措施
(一)疼痛护理
1. 评估疼痛:采用科学的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性质、部位及持续时间,为制定个性化疼痛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2.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中度至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等,并及时处理。
3. 非药物镇痛:可采用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冷敷适用于受伤早期,可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热敷在受伤后期使用,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此外,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也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受。
(二)肿胀护理
1. 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例如,下肢骨折患者,可在床下垫软枕,使下肢抬高 15° - 30°。
2. 局部冷敷与热敷:早期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后期热敷能扩张血管,促进炎症消散和肿胀吸收。冷敷时,每次 15 - 20 分钟,每日 3 - 4 次;热敷温度以 40℃ - 50℃为宜,每次 20 - 30 分钟,每日 2 - 3 次。
3. 压迫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当压迫包扎,可减少组织液渗出,减轻肿胀。但需注意包扎压力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三)功能障碍护理
1. 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早期以被动运动为主,如关节的屈伸、旋转等,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例如,膝关节骨折患者,在术后早期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后期可进行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功能锻炼。
2. 辅助器具使用:对于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可借助拐杖、助行器、轮椅等辅助器具,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促进康复。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确保使用安全。
(四)畸形护理
1. 观察畸形变化: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或关节畸形情况,包括畸形的程度、方向等,及时发现畸形是否加重或出现新的异常。例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定期测量双下肢长度,观察臀纹是否对称。
2. 矫正器具使用:对于可矫正的畸形,如脊柱侧弯,可使用支具进行矫正。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支具,告知佩戴时间和注意事项,定期复查调整支具。
(五)发热护理
1. 监测体温:定时测量患者体温,绘制体温曲线,观察发热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于高热患者,每 4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低热患者可每日测量 2 - 3 次。
2. 物理降温:对于体温低于 38.5℃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擦浴时,注意避开胸腹部和足底,防止引起不良反应。
3. 药物降温:当体温超过 38.5℃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和有无出汗过多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虚脱。
4. 感染控制:对于感染性发热患者,加强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同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心理护理
骨科病人由于疾病带来的疼痛、功能障碍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进展,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使其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
四、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对于骨科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组织修复。增加钙的摄入,如多喝牛奶、吃豆制品、海鲜等,有助于增强骨骼强度。同时,要保证膳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对于肥胖患者,应适当控制饮食,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加重关节负担。
五、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继续坚持康复训练,遵循康复计划,定期复查。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避免再次受伤。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同时,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关键词:骨科病人、常见症状、疼痛护理、肿胀护理、功能障碍护理、畸形护理、发热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出院指导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骨科病人常见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发热等,并针对这些症状提出了一系列护理措施,涵盖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畸形、发热等方面的护理方法,同时强调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的重要性,旨在为骨科病人的护理提供全面、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