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精选2篇)》
教学设计一:以史料实证为核心的历史探究课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的主要政绩,理解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的历史内涵,培养史料解读与历史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贞观政要》《旧唐书》等史料,运用表格对比法梳理三位统治者的政策异同,结合长安城平面图与敦煌壁画开展情境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盛世局面形成的复杂性,理解"民本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政策对比
难点:如何理解"盛世"概念的历史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步辇图》与《霓裳羽衣图》数字复原视频,提问:"两幅作品分别反映哪个历史时期?画面中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格有何变化?"通过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贞观之治:政策解码
分组研读《贞观政要·论君道》选段,完成以下任务:
(1)提取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具体措施
(2)对比隋炀帝与唐太宗的赋税政策
(3)绘制"三省六部制"运作流程图
教师补充吐蕃松赞干布求婚、玄奘西行等史料,说明开放政策对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
2. 武周政治:突破常规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狄仁杰、骆宾王、酷吏来俊臣,根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辩论武则天任用酷吏的利弊。结合洛阳明堂遗址考古报告,分析其政治改革的双重性。
3. 开元盛世:巅峰与隐忧
多媒体展示《唐六典》记载的都城管理制度与敦煌158窟涅槃经变壁画,引导学生完成:
(1)列表比较开元年间与贞观年间的经济数据
(2)从均田制瓦解、节度使权力扩张等角度分析盛世危机
(三)课堂活动(15分钟)
"盛世诊断室":每组抽取"人口增长""边疆治理""文化繁荣""阶级矛盾"等主题卡,结合史料分析该领域在三个时期的演变,用磁贴板展示发展曲线图。
(四)总结升华(5分钟)
播放《国家宝藏》唐俑复原短片,教师总结:"盛世的维持需要制度创新、经济调控与文化包容的三重支撑,而过度扩张与制度僵化终将导致衰落。"
四、作业设计
撰写《给唐玄宗的一封信》,从现代治理视角提出三项避免"安史之乱"的建议,要求引用至少两条原始史料。
教学设计二: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
一、项目主题
"解码大唐:从文物看盛世密码"
二、驱动性问题
如何通过文物实证构建对"盛世"的多维认知?
三、实施流程
(一)任务发布(1课时)
展示何家村窖藏文物数字展,明确项目要求:以5人小组为单位,选择3-5件唐代文物,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角度解读其反映的盛世特征。
(二)分组探究(2课时)
1. 文物选择指南
政治类:唐太宗印玺、谏官奏疏摹本
经济类:开元通宝、敦煌租佃契约
文化类: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法门寺地宫茶具
外交类:大明宫遗址模型、粟特文文书
2. 探究工具包
提供《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物价考》《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等工具书,教授使用"二重证据法"进行文物-文献互证。
(三)成果展示(1课时)
1. 文物解说台:每组布置微型展柜,运用AR技术还原文物使用场景
2. 盛世数据墙:用信息图表呈现各组研究结论,如"唐代女性地位变迁图""丝绸之路贸易量统计"
3. 反思论坛:讨论"如果穿越到开元年间,你最想改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四、评价设计
采用"4C能力评价表"(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设置自评、组评、师评三级评分体系。
关键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三省六部制、均田制、丝绸之路、历史比较法、史料实证、跨学科学习
简介:本教学设计聚焦唐朝鼎盛时期的历史演变,通过两套创新方案实现深度学习。方案一以史料实证为核心,通过原始文献解读、政策对比分析、历史情境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方案二采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借助文物实证、数字技术、数据可视化等手段,构建对"盛世"概念的多维认知。两套设计均强调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