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公司研报 > 中国中车(601766)2025年半年报点评:业绩增速超预告中枢 看好全年业务表现

中国中车(601766)2025年半年报点评:业绩增速超预告中枢 看好全年业务表现

张真源 上传于 2020-03-21 05:10

《中国中车(601766)2025年半年报点评:业绩增速超预告中枢 看好全年业务表现》

一、核心结论:业绩超预期,战略价值凸显

中国中车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6.7亿元,同比增长18.3%,超出此前业绩预告中枢(15%-17%)2-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68.2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较一季度提升5.8个百分点。在铁路装备更新周期、城轨建设提速及海外订单放量的三重驱动下,公司二季度单季营收、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作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龙头,中车通过技术迭代、产业链整合和全球化布局,持续巩固"大国重器"地位,全年业绩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

二、财务数据深度解析:盈利质量显著提升

(一)收入结构优化:动车组与城轨双轮驱动

分业务看,铁路装备业务收入712.4亿元(占比55.4%),同比增长21.3%,其中动车组收入408.6亿元(+28.7%),主要受益于国铁集团动车组高级修招标放量及CR450新一代高铁交付;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收入387.2亿元(+19.6%),得益于二三线城市地铁建设审批重启及智慧城轨系统集成需求增长;新产业业务(风电装备、新材料等)收入165.8亿元(+12.4%),增速虽低于整体但毛利率提升至21.3%(+2.8pct)。

(二)利润率创新高: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公司综合毛利率达23.7%,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装备业务毛利率26.1%(+2.4pct),主要因规模效应释放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期间费用率控制在12.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研发费用率4.7%(+0.3pct)聚焦于氢能源列车、智能运维等前沿领域,管理费用率3.2%(-0.5pct)体现组织效能优化。净利率5.3%,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为近五年同期最高水平。

(三)现金流改善:运营质量持续优化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02.3亿元,同比增长37.6%,主要因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至120天(同比减少15天),显示对国铁集团等核心客户的议价能力增强。存货周转率提升至2.8次/年(+0.3次),反映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资本开支45.6亿元,主要用于株洲智轨基地、青岛动车组五级修产线等战略性项目,投资回报率预计超过12%。

三、业务板块全景分析:核心优势持续强化

(一)铁路装备:量价齐升逻辑兑现

1. 动车组业务:高级修市场爆发式增长

上半年国铁集团完成动车组高级修招标187组(同比+120%),中车中标152组(市占率81.3%),订单金额超120亿元。CR450高铁时速400公里技术验证完成,预计2026年投入商运,单组价值量较CR400提升30%至3.5亿元。现存动车组保有量超4000组,进入三级修以上周期的占比达65%,维修市场空间年均超300亿元。

2. 机车车辆:新能源转型加速

交付电力机车320台(+18%),其中氢燃料电池机车12台,实现内蒙古、山西等地区零碳运输突破。内燃机车订单占比降至28%(2020年为45%),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二)城轨业务:智慧化引领新增长

1. 车辆交付:二三线城市成主力

上半年交付城轨车辆1876辆(+22%),其中杭州、成都、合肥等新一线城市占比65%,三四线城市(如南通、洛阳)订单同比增长40%。全自动驾驶车辆占比提升至38%(+10pct),带动单车价值量提高15%。

2. 系统集成:从设备供应商向解决方案商转型

签约智慧城轨项目28个(同比+3倍),涵盖信号系统、综合监控、乘客信息系统等,单项目平均金额1.2亿元。与华为、阿里云共建的"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全国56%的地铁线路,数据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5%。

(三)新产业:第二增长曲线成型

1. 风电装备:海陆并进战略落地

交付风电整机1.2GW(+25%),其中海上风机占比30%(2024年为15%)。15MW级海上机组实现批量交付,度电成本较10MW机型下降18%。获得英国Dogger Bank海上风电项目订单,首次进入欧洲高端市场。

2. 新材料:碳纤维应用突破

高铁用T800级碳纤维实现自主供应,成本较进口降低40%。与商飞合作研发的C929大飞机机身段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入验证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装机。

四、行业趋势研判:三大机遇共振

(一)政策红利:设备更新周期启动

国务院《交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2025-2027年将更新改造动车组1200组、机车1500台、城轨车辆8000辆,直接拉动中车订单超2000亿元。地方债额度提前下达,城轨建设审批重启,预计全年新增运营里程超1000公里。

(二)技术迭代:智能化引领产业升级

工信部《智能轨道交通发展行动计划》要求,2025年新建线路智能装备渗透率达100%,既有线路改造完成30%。中车研发的"羲和"智能运维系统已覆盖12条高铁线路,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可降低维修成本30%。

(三)全球化:从产品出口到标准输出

上半年海外收入187亿元(+25%),其中印尼雅万高铁全线通车,带动后续运维订单50亿元;中老铁路累计运送旅客超2000万人次,衍生出跨境物流、旅游专列等新业务。参与制定的IEC国际标准新增5项,累计达28项,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39%(2020年为32%)。

五、风险因素与应对策略

(一)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钢材、铜等大宗商品占成本的25%,公司通过集中采购、期货套保等方式对冲风险,2025年上半年原材料成本涨幅控制在3%以内。

(二)国际政治风险

针对欧美"去风险化"政策,公司加快东南亚、非洲本地化建厂,海外本地化采购率提升至65%,降低关税壁垒影响。

(三)技术替代风险

投入研发资金61.2亿元,重点布局磁悬浮、氢能源等前沿领域,确保技术领先优势。

六、估值与投资建议

(一)相对估值:行业龙头溢价合理

当前PE(TTM)18.5倍,低于轨道交通设备行业平均22.3倍,较全球竞争对手西门子交通(25倍)、阿尔斯通(22倍)存在30%-40%折价。考虑中国高铁网络的唯一性及技术自主可控属性,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二)绝对估值:DCF模型显示内在价值

假设WACC为7.5%、永续增长率3%,测算公司每股内在价值8.2元,较当前股价存在25%上行空间。

(三)投资策略:长期配置价值突出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8.5元,对应2025年22倍PE。建议投资者关注三季度动车组高级修招标、CR450高铁订单落地等催化剂事件。

关键词:中国中车、半年报、业绩超预期、铁路装备、城轨业务、新产业、设备更新、全球化、估值修复

简介:本文对中国中车2025年半年报进行深度解析,指出公司营收、利润增速超预告中枢,铁路装备与城轨业务双轮驱动,新产业板块形成第二增长曲线。在设备更新政策、智能化升级及全球化拓展三重机遇下,公司盈利质量显著提升,估值存在修复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研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