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精选2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微粒性质与物质状态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模型构建和案例分析,培养微观思维与科学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定义与特征;微粒运动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难点:微粒间作用力的抽象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模型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精选篇一:分子与原子的世界)
1. 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水蒸发、冰块融化、花香扩散的动态视频,提问:"为什么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微粒能决定宏观现象?"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25分钟)
(1)分子的奥秘
实验1:氨水与酚酞溶液的隔板实验
现象:未接触的酚酞溶液变红
结论: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实验2:等体积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少
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
模型演示:使用3D分子模型展示H₂O、CO₂的分子结构
(2)原子的真相
历史回顾: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核式结构
动画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解释原子核的发现过程
数据对比:原子质量(以碳-12为标准)、直径(10⁻¹⁰m量级)的量化认知
(3)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案例分析:氧气(O₂)与臭氧(O₃)的分子构成差异
概念辨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互动游戏:"分子拆解大师"——学生分组将O₂模型拆解为O原子
3. 巩固练习(10分钟)
判断题:
①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② 气体分子间距大于液体分子(√)
简答题: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更快?
五、教学过程(精选篇二:离子的奇妙作用)
1. 问题链导入(5分钟)
展示食盐溶解、电池导电、焰色反应的图片,提问:"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共同微粒?"引出离子概念。
2. 新课讲授(25分钟)
(1)离子的形成
微观动画:钠(Na)与氯(Cl)的电子转移过程
概念建构: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失去电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获得电子)
实验观察:电解水实验中电极产生的气泡差异
(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对比分析:
NaCl(离子键) vs H₂O(共价键)的熔沸点差异
模型搭建:使用磁力棒模拟离子键的静电作用
生活链接:陶瓷(离子晶体)与塑料(共价分子)的硬度对比
(3)微粒与物质状态
三维动画:固态、液态、气态中微粒排列与运动的差异
案例探究:
为什么干冰升华直接变气体?
为什么液态水比冰的密度大?
3. 拓展应用(10分钟)
小组任务:设计实验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汇报展示:使用品红扩散实验的不同温度条件对比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思维导图总结:分子→原子→离子的层级关系
口诀记忆:"分子分合有条件,原子重组变新颜,得失电子成离子,物质世界微粒间"
七、作业布置
1. 基础题:完成教材P45-47练习题1-5
2. 实践题:用家中材料制作分子模型(拍照上传)
3. 探究题:查阅资料解释"为什么海水比淡水更难结冰?"
八、板书设计
主板书: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保持性质的最小微粒(运动、间隙)
原子: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核式结构)
离子:带电的原子(阳/阴离子)
副板书:学生提问区与实验现象记录区
九、教学反思
成功点:通过实验与模型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参与度达92%
改进点:对离子键的静电作用需增加更直观的教具演示
关键词:分子、原子、离子、微粒性质、物质状态、化学键、模型演示、实验探究
简介:本教案围绕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展开,精选分子与原子、离子作用两个核心主题。通过实验观察、模型构建、动画演示等多元方法,系统阐释微粒的定义、特征及相互关系。结合生活实例与科学史实,突破微观世界的抽象认知障碍,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