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2025年9月报告:实际产出放慢 但价格将支持名义增长改善》
一、引言:2025年9月宏观经济全景概览
2025年9月,中国经济进入转型深水区,实际产出增速因多重因素叠加呈现阶段性放缓特征,但价格水平的变化为名义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本报告从生产、需求、价格、政策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揭示短期波动背后的结构性逻辑,并预判未来政策调整方向。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4.8%,较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同期CPI同比上涨1.2%,PPI同比降幅收窄至-0.8%,价格信号的积极变化成为支撑名义GDP改善的关键因素。
二、实际产出增速放缓的深层动因
(一)制造业投资与产能利用率双重压力
制造业投资增速从2024年同期的6.3%降至2025年1-8月的4.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达3.2个百分点。这既源于全球产业链重构导致的外需收缩,也与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的持续发酵有关。2025年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5.3%,较2024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传统行业如钢铁、化工的产能闲置率超过20%,形成"投资放缓-产能闲置-盈利承压"的负向循环。
(二)房地产投资持续探底的连锁反应
房地产投资同比降幅从2024年的-8.5%扩大至2025年1-8月的-12.3%,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4.7%。土地购置费支出减少导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18.6%,进而影响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尽管专项债发行规模同比增加15%,但项目资本金到位率不足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率,基建投资增速维持在5.2%的低位。
(三)消费复苏的结构性分化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从2024年的5.2%降至2025年1-8月的3.8%,其中服务消费增长6.2%显著快于商品消费的2.1%。这种分化反映居民消费行为从"物质积累"向"体验升级"的转变,但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增长滞后(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1%,低于城镇居民的4.7%),制约了大众消费市场的全面回暖。
三、价格体系重构支撑名义增长改善
(一)PPI降幅收窄的产业传导效应
PPI同比降幅从2024年12月的-2.7%收窄至2025年8月的-0.8%,主要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企稳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较年初上涨12.3%,带动国内采矿业PPI同比转正(0.5%),进而通过成本推动效应向中游制造业传导。装备制造业PPI降幅收窄至-1.2%,较2024年底改善2.3个百分点,价格信号改善促使企业库存周期从主动去库存向被动去库存过渡。
(二)核心CPI温和上行的消费基础
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较2024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显示服务消费价格具有较强韧性。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8%和1.5%,反映人力成本上升和消费升级的双重影响。这种结构性通胀与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并存的特征,要求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与"防风险"间寻求精准平衡。
(三)名义GDP增速回升的测算与验证
基于生产法测算,2025年前三季度实际GDP增速预计为4.6%,但名义GDP增速因价格因素改善可达到5.3%,两者差值扩大至0.7个百分点,创2020年以来新高。这种"实际增速放缓+名义增速改善"的组合,既缓解了企业债务压力(名义收入增长快于债务扩张),也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空间(1-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5%,较上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四、政策应对的路径选择与效果评估
(一)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
央行在2025年9月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同时将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扩大至5000亿元。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8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85%,较2024年底下降0.4个百分点。但货币政策传导仍面临梗阻,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仅提升至32.1%,较政策目标仍有差距。
(二)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改革突破
财政政策呈现"加力提效"特征:一方面将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提升至25%,另一方面启动消费券与减税降费的组合拳。2025年9月新发放的1000亿元消费券带动社零增长约0.8个百分点,而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扩大至8000亿元,有效改善了企业现金流。但地方政府债务率攀升至127%,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扩张空间。
(三)产业政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路径
产业政策聚焦"20+8"重点产业发展,2025年1-8月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投资同比增长21.3%,快于整体投资增速17.2个百分点。但技术转化效率仍有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仅达23.4%,较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存在差距。这要求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五、未来展望: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交织
(一)2025年四季度经济预测
预计四季度实际GDP增速将维持在4.5%-4.7%区间,但名义GDP增速有望提升至5.5%-5.7%,主要得益于PPI转正(预计10月PPI同比将升至0.2%)和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投资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反弹至8%以上,而房地产投资降幅有望收窄至-10%以内。
(二)2026年经济转型的关键挑战
2026年经济将面临三大考验:一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导致的出口竞争力变化,二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对潜在增长率的压制,三是碳达峰目标约束下的产业转型成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同时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三)政策建议:平衡短期稳定与长期转型
短期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支持消费回升和中小企业纾困;中期需加快产业政策调整,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长期要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特别要重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5%,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其外溢效应。
六、结论:在动态平衡中寻求突破
2025年9月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与"结构调整期"的重叠阶段,实际产出放缓与名义增长改善的并存现象,既反映了传统增长动能的弱化,也预示着新动能培育的曙光。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稳定经济大盘与推动质量变革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科技创新重塑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关键词:实际产出增速、价格水平、名义增长、PPI收窄、核心CPI、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转型、数字经济、双循环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2025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揭示实际产出增速放缓与价格水平改善并存的特征,指出PPI降幅收窄和核心CPI温和上行是支撑名义增长的关键因素。报告详细剖析了制造业投资、房地产调整、消费分化等实际产出放缓的动因,同时评估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对2025年四季度及2026年经济走势进行预测并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