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摘要:胸痹心痛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本文从中医护理角度出发,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详细阐述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包括生活起居护理、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中医特色技术护理及康复指导等方面,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中医特色技术、康复指导
一、引言
胸痹心痛病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中医护理在胸痹心痛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可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生活起居护理
(一)环境适宜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和湿度适宜。温度一般控制在 18 - 22℃,湿度在 50% - 60%。避免患者受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气温骤变时,要及时增减衣物。因为寒邪内侵是胸痹心痛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规律作息
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7 - 8 小时,中午可适当午休 30 分钟左右。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因为劳累过度会耗伤气血,损伤心气,导致心脉痹阻加重。同时,要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
(三)适度运动
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散步可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每次 20 - 30 分钟,每天 1 - 2 次;太极拳和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能调节呼吸,增强体质,每周可进行 3 - 5 次。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三、饮食调护
(一)辨证饮食
1. 寒凝心脉型:患者表现为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多因感受寒冷而诱发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之物。可多食用生姜、葱白、桂皮等温通心阳的食物,如生姜红枣汤,具有温中散寒、养血安神的作用。
2. 气滞心胸型:患者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宇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饮食以疏肝理气为原则,可食用佛手、香橼、玫瑰花等食物。佛手瓜炒肉片,佛手瓜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
3. 痰浊痹阻型:患者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之品。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山药等健脾化痰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粥,有健脾利湿、化痰散结的作用。
4. 瘀血痹阻型:患者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饮食宜活血化瘀,可食用山楂、桃仁、红花等食物。山楂桃仁粥,山楂能活血化瘀,桃仁有破血行瘀之效。
5. 心气不足型:患者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动则益甚,心悸,气短,自汗,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饮食宜补气养心,可食用人参、黄芪、大枣等食物。人参黄芪炖鸡,人参、黄芪能大补元气,鸡肉营养丰富,可增强体质。
6. 心阴亏损型:患者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饮食宜滋阴养心,可食用麦冬、百合、枸杞等食物。麦冬百合粥,麦冬养阴生津,百合润肺清心。
7. 心阳不振型:患者胸闷气短,心悸怔忡,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饮食宜温补心阳,可食用羊肉、桂圆、韭菜等食物。羊肉桂圆汤,羊肉温中暖下,桂圆补益心脾。
(二)饮食禁忌
胸痹心痛病患者应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咸菜等。这些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血管堵塞,诱发或加重病情。同时,要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心脏,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四、情志护理
(一)心理评估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通过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胸痹心痛病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担心预后等而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心脏的气血运行,加重病情。
(二)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其诉求,给予关心和支持。对于焦虑情绪严重的患者,可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缓解紧张情绪。
(三)情志调摄方法
1. 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舒缓、优美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轻音乐等,让患者聆听,每天 2 - 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音乐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缓解压力,促进身心放松。
2. 移情易性法: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患者可以陶冶情操,调节情绪,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五、中医特色技术护理
(一)针灸护理
1. 选穴: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取相应的穴位。如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等是治疗胸痹心痛病的常用穴位。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具有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膻中穴为气会,能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心俞、厥阴俞为背俞穴,可调理心脏功能。
2. 操作方法: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常规消毒穴位后,用毫针进行针刺。根据穴位的不同特点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掌握好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得气后,留针 20 - 30 分钟,每天 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3. 注意事项: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晕针、滞针、弯针等情况,要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持针刺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
(二)推拿护理
1. 手法:采用揉法、按法、推法、摩法等手法,作用于胸部、背部及相关穴位。揉法可放松肌肉,促进气血流通;按法能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推法、摩法可调节脏腑功能。
2. 操作步骤:先让患者取仰卧位,用揉法在胸部轻轻揉动,重点揉膻中穴及周围区域,时间为 3 - 5 分钟。然后用按法按内关穴,每穴按压 1 - 2 分钟,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接着让患者取俯卧位,用推法沿脊柱两侧从上向下推,重点推心俞、厥阴俞等穴位,时间为 5 - 8 分钟。最后用摩法在背部顺时针方向摩动,时间为 3 - 5 分钟。每天 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3. 注意事项: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均匀、持久、有力,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患者不适。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手法的力度和时间。
(三)中药熏洗护理
1. 药方组成: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配制相应的中药熏洗方。如寒凝心脉型可选用桂枝、细辛、艾叶等温通经络的药物;气滞心胸型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疏肝理气的药物。
2. 操作方法:将中药加水煎煮,取药液倒入熏洗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让患者将双脚浸入药液中,每次熏洗 20 - 30 分钟,每天 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3. 注意事项:熏洗过程中要注意药液的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熏洗。
六、康复指导
(一)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向其详细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生活起居、饮食、运动、情志调节等方面。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二)长期康复管理
建立患者康复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了解其康复情况。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建议和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复发。
(三)健康教育
开展胸痹心痛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七、结论
中医护理在胸痹心痛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通过生活起居护理、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中医特色技术护理及康复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复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充分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为胸痹心痛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简介:本文围绕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展开,详细阐述了生活起居护理中环境、作息、运动的要求;饮食调护的辨证饮食原则与禁忌;情志护理的心理评估、疏导及调摄方法;中医特色技术护理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的操作与注意要点;以及康复指导的出院、长期管理和健康教育内容。旨在为胸痹心痛病的临床护理提供全面、科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