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战国那个风云变幻、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国都在寻求变革图强之道,以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下来并壮大自身。秦国,这个地处西陲的国家,在经历了数代君主的努力后,逐渐有了问鼎中原的野心。然而,当时的秦国朝堂之上,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国力尚弱,在诸侯列强中处于相对劣势。他深知若不进行彻底的变革,秦国将难以在乱世中立足。于是,秦孝公广发求贤令,希望能招揽到有识之士,为秦国的富强出谋划策。
此时,商鞅,这位怀揣着满腔抱负和变革思想的法家士子,听闻了秦孝公的求贤令,毅然决然地离开魏国,前往秦国。商鞅原本在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做中庶子,公叔痤深知商鞅的才华,在临终前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可魏惠王却觉得公叔痤是因为病重神志不清才如此推荐一个年轻人,并未将商鞅放在心上。商鞅在魏国看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便将目光投向了求贤若渴的秦国。
商鞅初到秦国,并没有立刻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他先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三次求见秦孝公。第一次,商鞅大谈帝道,讲的是三皇五帝以德治天下的方法,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认为商鞅不过是个空谈理论的腐儒,对他极为不满;第二次,商鞅改谈王道,阐述以仁义礼乐治理国家的理念,秦孝公虽比第一次认真了些,但还是觉得这些方法见效太慢,不能让秦国迅速强大起来;直到第三次,商鞅终于说到了秦孝公的心坎上,他大谈霸道,强调通过严明的法律、强大的军事和高效的行政来富国强兵,秦孝公听得热血沸腾,与商鞅一连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疲倦。
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后,便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然而,变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朝堂之上,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坚决反对商鞅的变法主张。
一日,秦孝公召集朝臣,商议变法之事。甘龙率先站出来,他身着华丽的朝服,头戴高冠,神情傲慢地说道:“陛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旧制,恐会引发民乱,动摇国本啊!”甘龙的话得到了不少旧贵族的附和,他们纷纷点头称是,眼神中满是对变法的抵触。
商鞅听后,毫不畏惧地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地说道:“甘龙所言,不过是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罢了。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商鞅接着解释道:“夏、商、周三代礼制各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的法度也各有差异,但都能成就霸业。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有智慧的人会根据时代的需求制定新的法令,而愚蠢的人只会被旧的法令所束缚;贤能的人会变革礼制,而平庸的人则会拘泥于旧的礼制。如今,秦国若想强大,就必须摒弃那些过时的旧俗和旧闻,进行彻底的变革。”
杜挚见甘龙未能说服商鞅,便也站出来反驳道:“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陛下为何要冒险变法,而不遵循古制呢?”
商鞅冷笑一声,说道:“杜挚之言,实乃谬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夫商君变法,乃是为了秦国的富强,是为了让秦国在诸侯中脱颖而出。若一味遵循古制,安于现状,秦国将永远无法摆脱弱小的命运。”
秦孝公听了两人的辩论,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商鞅所言极是!寡人决心变法,以图秦国之强盛。从今日起,商鞅便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事宜,任何人不得阻挠!”
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明确支持后,开始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包括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
然而,变法初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抵制。一些旧贵族不甘心失去自己的特权,暗中煽动百姓反对变法。商鞅为了树立变法的权威,在都城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宣布谁能将木杆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起初,人们都对此表示怀疑,没有人敢去尝试。后来,赏金提高到了五十金,终于有一个大胆的人站了出来,将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兑现承诺,赏给了他五十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人们开始相信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诚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法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军队的战斗力也显著提升,在与其他诸侯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胜。秦国的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那些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的旧贵族们,在变法的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他们的特权被剥夺,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但此时他们已经无法阻挡秦国变法的步伐。
多年后,秦国通过不断的变法和扩张,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而“安于故俗,溺于旧闻”这个成语,也随着商鞅变法的故事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那些因循守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总会有一些人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他们沉浸在过去的经验和传统中,对新的事物充满恐惧和抵触。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那些敢于突破旧俗、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变革。在这个时代,我们更不能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像商鞅变法一样,虽然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力,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让我们铭记“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的教训,以创新的精神和开放的胸怀,迎接未来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商鞅变法、秦国、旧贵族、变革创新
简介: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面对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的反对,据理力争并最终成功变法使秦国强大的故事,揭示了在社会变革中不能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突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