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哀梨蒸食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哀梨蒸食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海阔天空 上传于 2023-12-02 09:10

《哀梨蒸食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东晋的江南水乡,有一片广袤的梨园,园中种满了名为“哀家梨”的珍稀品种。这种梨树是哀仲家族世代培育的结晶,其果实大如婴拳,皮薄如纸,汁水丰盈如蜜,入口即化,甜而不腻,更有一股清冽的香气萦绕舌尖。当地人常说:“哀家梨,一口甜到心,两口忘忧愁。”每逢梨熟时节,商贾云集,梨农们挑着竹筐,将金黄的梨子运往建康城,成为达官贵人宴席上的珍馐。

建康城内,有一户姓王的世家大族。王家公子王逸,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却自幼娇生惯养,对世间万物皆持轻慢之心。他平日里最爱附庸风雅,常与一群纨绔子弟聚在府中,吟诗作对,实则尽是些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这日,王逸的表兄从江南归来,带了一筐哀家梨作为礼物。表兄特意叮嘱:“此梨乃哀家珍品,需洗净后直接食用,方能品其真味。”

王逸接过梨筐,见梨子金黄透亮,心中暗喜。他本就爱尝鲜,又听表兄如此推崇,便迫不及待地想一尝为快。然而,他转念一想:“这梨子虽好,但直接吃未免太俗。我何不将其蒸熟,再配以蜂蜜、桂花,制成一道精致的点心?如此一来,既能显我厨艺,又能让这梨子更添风味。”

想到此处,王逸立刻吩咐下人准备蒸笼、蜂蜜和桂花。他将梨子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放入碗中,淋上蜂蜜,撒上桂花,然后盖上盖子,放入蒸笼中蒸煮。下人们见公子如此“创新”,虽心中疑惑,却也不敢多言,只得依命行事。

半个时辰后,王逸掀开蒸笼,只见碗中的梨块已变得软烂,汤汁浑浊,原本的金黄色也褪成了暗淡的土色。他皱了皱眉,却仍自我安慰道:“或许蒸熟后别有一番风味。”于是,他拿起银勺,舀起一块梨肉放入口中。

刹那间,王逸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那梨肉入口即化,却化成了一团黏腻的甜浆,毫无原本的清甜与脆爽,反而带着一股蒸煮过度的酸涩味。蜂蜜和桂花的香气虽浓,却掩盖不了梨子本身风味的丧失。他勉强咽下,又舀了一勺汤汁,那汤汁黏稠如粥,甜得发腻,让他几乎作呕。

“这……这是什么东西?”王逸怒不可遏,将银勺一扔,碗中的梨肉和汤汁溅了一地。他转头对下人吼道:“你们是如何蒸的?竟将这等珍品糟蹋成这般模样!”

下人们吓得跪倒一片,其中一位年长的仆人战战兢兢地回答:“公子,这梨子本是生食最佳,蒸熟后风味尽失,实非我等之过啊。”

王逸闻言,愣在原地。他这才想起表兄的叮嘱,心中懊悔不已。他望着满地的狼藉,喃喃自语道:“我本欲显巧,却反成拙,这哀家梨蒸食,真是大错特错。”

此事很快在王家传开,又通过那些纨绔子弟之口,传遍了建康城。人们听闻后,无不摇头叹息,有的笑王逸无知,有的叹哀家梨遭殃。渐渐地,“哀梨蒸食”便成了一句讽刺的话,用来比喻不识货、不会享用好东西,反而将其糟蹋的行为。

然而,这“哀梨蒸食”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数年后,建康城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这道士年约五旬,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自称精通医术与养生之道。他听闻了“哀梨蒸食”的典故后,不禁哑然失笑,却又若有所思。

一日,道士路过王家府邸,见门庭冷落,便上前叩门。门房见是一道士,虽心中疑惑,却也礼貌地将他引入府中。王逸此时已不复当年的纨绔之气,历经此事,他变得沉稳许多,见道士来访,便亲自接待。

道士坐下后,微笑道:“王公子,贫道听闻你曾将哀家梨蒸食,可有此事?”

王逸闻言,面露尴尬之色,点头道:“确有此事,当时年少无知,不懂珍惜,以致糟蹋了好东西。”

道士摇头笑道:“公子此言差矣。哀家梨虽以生食为佳,但蒸食亦非全无道理。只是公子蒸煮之法不当,才致风味尽失。”

王逸一愣,问道:“道长此言何意?莫非蒸食亦有讲究?”

道士点头道:“然也。哀家梨蒸食,需掌握火候与时间。火候过大,则梨肉软烂,风味尽失;火候过小,则梨肉生硬,难以入口。时间亦需恰到好处,过长则甜腻,过短则酸涩。此外,蒸食时亦可加入少许冰糖与陈皮,既能增香,又能去腻。”

王逸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道长如此精通,莫非曾亲自尝试过?”

道士笑道:“贫道云游四方,尝遍天下美食,亦曾研究过哀家梨的多种吃法。蒸食只是其中之一,若方法得当,亦能品出别样风味。”

王逸闻言,心中一动,便请道士示范蒸食之法。道士欣然答应,命下人准备梨子、冰糖与陈皮。他将梨子洗净,不去皮不去核,整颗放入碗中,淋上少许冰糖水,撒上几片陈皮,然后盖上盖子,放入蒸笼中。

“蒸煮之时,需用文火,约莫一刻钟即可。”道士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如此蒸出的梨子,皮软肉嫩,汁水丰盈,甜而不腻,又带有一丝陈皮的清香,别有一番风味。”

一刻钟后,道士掀开蒸笼,一股清甜的香气扑鼻而来。王逸凑近一看,只见碗中的梨子已变得晶莹剔透,皮色微黄,汁水在碗底汇聚成一小滩。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梨子,咬了一口。

刹那间,王逸的眼睛亮了起来。那梨肉软糯香甜,汁水在口中迸发,带着一丝陈皮的清香,既不腻口,也不酸涩,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爽与满足。他连连点头,赞叹道:“道长所言不虚,这蒸食之法果然奇妙!”

道士笑道:“公子可知,这世间万物,皆有其用。哀家梨生食为佳,但蒸食亦能品出别样风味。关键在于,是否懂得其性,掌握其法。若盲目行事,不知珍惜,即便再好的东西,也会被糟蹋。”

王逸闻言,沉思良久。他想起自己当年的轻狂与无知,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愧疚之情。他向道士深深一揖,道:“道长教诲,晚生铭记于心。今后定当珍惜万物,不再妄为。”

道士点头微笑,又与王逸聊了片刻,便起身告辞。王逸亲自送至门外,望着道士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此后,王逸像变了个人似的。他不再附庸风雅,而是潜心学习,广交贤士,虚心向他人请教。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有其理,只有懂得尊重与珍惜,才能真正品出其中的滋味。

而“哀梨蒸食”这一成语,也在民间流传开来。它不仅是一个讽刺不识货、糟蹋好东西的故事,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世间万物皆有其用,关键在于是否懂得其性,掌握其法。若盲目行事,不知珍惜,即便再好的东西,也会被糟蹋。

时光荏苒,数百年后,“哀梨蒸食”已成为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成语。每当人们看到有人不识货、不会享用好东西时,便会用这句成语来讽刺。而那片曾经种满哀家梨的梨园,也已成为一段历史,但它的故事与教训,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如今,当我们再次听到“哀梨蒸食”这一成语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是否曾因为不懂珍惜,而糟蹋了好东西?是否曾因为盲目行事,而错过了真正的价值?

“哀梨蒸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梨子的传说,更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珍惜与尊重的寓言。它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皆有其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懂得珍惜的心。

关键词:哀梨蒸食、成语典故、东晋、王逸、珍惜万物

简介:本文讲述了东晋时期王逸因不懂珍惜将哀家梨蒸食导致风味尽失的典故,后经道士点拨掌握正确蒸食之法,引出“哀梨蒸食”这一成语,蕴含珍惜万物、尊重事物本性的深刻道理。

《哀梨蒸食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