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暗渡陈仓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暗渡陈仓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DecoyDragon 上传于 2020-11-01 21:26

《暗渡陈仓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的烽火。各地豪杰纷纷响应,一时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两个人的名字格外耀眼,那便是项羽和刘邦。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力能扛鼎,武艺超群,在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威震诸侯,成为各路反秦义军中当之无愧的领袖。而刘邦,原本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但他心怀大志,善于用人,在起义过程中,不断招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势力。

当时,秦朝的都城咸阳已被章邯等将领重重包围,局势岌岌可危。楚怀王与众将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项羽自恃勇猛无敌,一心想要率先攻入咸阳,建立不世之功。然而,刘邦也觊觎着关中这块富饶之地,渴望借此机会成就一番大业。

刘邦深知自己目前的实力还无法与项羽正面抗衡,于是他决定采取迂回的策略。他听从了谋士张良的建议,表面上做出一副安分守己、不与项羽争锋的姿态,暗地里却积极谋划着进军咸阳的路线。

张良,字子房,本是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国后,他一心想要复国,曾策划过刺杀秦始皇的行动,虽未成功,但他的胆识和谋略却令人钦佩。后来,他投奔了刘邦,成为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张良深知项羽性格刚愎自用,骄傲自大,而刘邦则善于隐忍,能屈能伸。于是,他为刘邦制定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绝妙计划。

刘邦率领大军进入汉中后,为了消除项羽的疑虑,他下令将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而成的通道,烧毁栈道就意味着切断了与关中的直接联系,向项羽表明自己没有东进的野心,只想在汉中安心称王。

项羽得知刘邦烧毁栈道的消息后,果然放松了警惕,他认为刘邦已经放弃了争夺关中的念头,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其他地方。而此时,刘邦却在暗中积极准备,他一面派人修复栈道,做出要从栈道出兵的假象,以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另一面,却命令大将韩信秘密率领主力部队,从小路翻越秦岭,向陈仓进发。

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执戟郎中,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便转投了刘邦。刘邦起初并未重视韩信,但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

当韩信率领大军抵达陈仓时,守城的秦将章邯毫无防备。章邯本以为刘邦会从栈道出兵,没想到汉军会突然出现在陈仓城下。一时间,陈仓城内大乱,章邯急忙组织军队抵抗,但为时已晚。韩信指挥若定,汉军士气高昂,很快就突破了陈仓的防线。

章邯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退守废丘。刘邦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关中大部分地区。此时,项羽才如梦初醒,他意识到自己中了刘邦的计,但为时已晚。

刘邦占领关中后,赢得了民心。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有险要的地势作为屏障,为刘邦日后与项羽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暗渡陈仓”这个成语,就源于这段历史故事。它比喻通过一种隐蔽的、巧妙的方式,达到某种目的,常用来形容在军事、政治或商业等领域中,采用出其不意的策略来取得成功。

此后,楚汉相争的局势愈发激烈。项羽虽然勇猛无敌,但在战略上却屡屡犯错。他分封诸侯时,处理不当,引起了许多诸侯的不满。而刘邦则善于团结各方力量,他重用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联合各路诸侯,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项羽虽然奋力突围,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迫在乌江畔自刎。刘邦从而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回顾这段历史,“暗渡陈仓”这一计谋的成功,离不开刘邦的隐忍和张良、韩信的智慧。刘邦能够放下眼前的利益,采取迂回的策略,为最终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张良则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为刘邦制定了完美的计划。而韩信则以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将计划完美地执行,出其不意地攻占了陈仓,打开了进军关中的大门。

“暗渡陈仓”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直接正面冲突可能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学习刘邦的智慧,采用迂回的策略,先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动,这样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商业领域,“暗渡陈仓”的策略也经常被运用。一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会先在表面上专注于某个领域,吸引竞争对手的注意力,同时却在暗中研发新的产品或开拓新的市场。当竞争对手还在为眼前的竞争而忙碌时,这家企业已经悄悄地占据了市场的先机。

在政治舞台上,“暗渡陈仓”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政治家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时会采取一些隐蔽的手段,通过迂回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他们可能会先与一些势力建立表面上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支持和资源,然后再在适当的时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暗渡陈仓”也需要谨慎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在一些情况下,过度的隐蔽和欺骗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不信任,导致关系的破裂。因此,在使用“暗渡陈仓”的策略时,我们需要权衡利弊,把握好分寸。

总之,“暗渡陈仓”这个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策略,它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更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和政治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典故和出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关键词:暗渡陈仓、成语典故、楚汉相争、刘邦、项羽、张良、韩信、陈仓之战

简介:本文讲述了“暗渡陈仓”这一成语的典故和出处,源于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采用张良计谋,明修栈道迷惑项羽,暗中派韩信从小路攻占陈仓,从而占领关中地区的故事,并探讨了该成语在生活、商业和政治领域的启示及应用。

《暗渡陈仓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