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成语故事 > 哀鸿遍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哀鸿遍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DeltaForce32 上传于 2020-02-09 09:38

《哀鸿遍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在遥远的西周时期,华夏大地被分封为众多诸侯国,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以礼乐制度维系着各国的秩序与平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们野心渐起,开始相互征伐,战乱频繁,百姓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名为蔡国的小国。蔡国地处中原要冲,战略位置重要,但国力相对弱小。当时,蔡国的国君蔡哀侯,是一个昏庸无能且贪图享乐之人。他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国家的政务不闻不问,任由奸臣把持朝政,导致国内政治腐败,民生凋敝。

与此同时,邻国楚国在楚文王的治理下日益强大。楚文王雄心勃勃,一心想要扩张领土,称霸中原。他听闻蔡国国君的昏庸以及蔡国国内的情况后,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

一日,楚文王召集众臣商议攻打蔡国之事。一位名叫斗伯比的谋士站出来说道:“大王,蔡国虽小,但不可轻视。不过,如今蔡哀侯荒淫无道,国内百姓怨声载道,民心涣散。我们若此时出兵,定能一举将其攻克。”楚文王听后,大为赞同,当即决定发兵攻打蔡国。

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蔡国进发。蔡国上下得知楚军来袭的消息后,顿时乱作一团。蔡哀侯这才从美酒和美人的怀抱中惊醒,他惊慌失措,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然而,朝堂之上,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却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有的大臣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兵;有的大臣则建议向其他诸侯国求救。但蔡哀侯犹豫不决,不知该听谁的。

就在蔡国上下一片混乱之时,楚军已经兵临城下。楚军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架起云梯,奋勇攻城。蔡国的守军本就士气低落,又缺乏有效的指挥,在楚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就败下阵来。楚军顺利地攻破了蔡国的城门,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蔡国的百姓们原本就生活困苦,如今又遭遇战乱,更是苦不堪言。楚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的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走,许多无辜的人死在了楚军的刀下。一时间,蔡国的大街小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蔡哀侯见大势已去,想要逃跑,但却被楚军俘虏。他被押到楚文王面前,楚文王看着这个狼狈不堪的蔡国国君,冷笑一声道:“你身为国君,不思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却整日沉迷于酒色,导致国家沦落至此,百姓遭殃,你可知罪?”蔡哀侯吓得浑身发抖,连忙跪地求饶:“大王饶命啊,是我昏庸无道,还请大王开恩。”楚文王不屑地看了他一眼,下令将他囚禁起来。

此时,蔡国的土地上,一片荒芜景象。原本肥沃的田野里,庄稼无人耕种,杂草丛生。逃难的百姓们拖家带口,四处流浪。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老人们则唉声叹气,感叹着这悲惨的命运。

有一位名叫鸿羽的老者,他原本是蔡国的一位教书先生,一生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看着眼前这满目疮痍的景象,他的心中充满了悲痛。他走到一处废墟旁,看到一群难民正围坐在一起,哭泣声、叹息声此起彼伏。

鸿羽缓缓走到人群中间,他望着这些受苦的百姓,声音颤抖地说道:“乡亲们啊,我们蔡国原本是一个安宁的国家,百姓们安居乐业。可如今,却因为国君的昏庸和战乱,让我们落得如此悲惨的境地。你们看,这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死去的亲人,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们,这真是哀鸿遍野啊!”

众人听了鸿羽的话,纷纷哭了起来。其中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自己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哭着说:“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遭受这样的苦难?孩子还这么小,就要跟着我们受罪,这日子可怎么过啊!”另一位老人也抹着眼泪说:“是啊,我们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现在却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这世道太不公平了。”

鸿羽看着大家痛苦的样子,心中更加难过。他继续说道:“乡亲们,虽然我们现在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但我们不能放弃希望。我们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共同度过这个难关。也许有一天,我们还能重新过上好日子。”

然而,对于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希望似乎是那么的渺茫。他们依旧在饥饿和恐惧中挣扎着。而“哀鸿遍野”这个词,也从鸿羽的口中流传开来,成为了形容人们遭受灾难后痛苦悲惨景象的代名词。

后来,这个典故被文人墨客们写进了诗文之中。在《诗经·小雅·鸿雁》中,就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的诗句,虽然并没有直接出现“哀鸿遍野”四个字,但却描绘了鸿雁哀鸣的凄惨景象,与后来“哀鸿遍野”所表达的意境相契合。

到了清代,有一位名叫洪升的剧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这个典故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和传播。洪升所创作的《长生殿》中,虽然主要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在一些描写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段落里,也借用了“哀鸿遍野”这样的意境来表达对百姓遭遇的同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哀鸿遍野”这个成语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每当社会发生重大灾难,如战争、饥荒、瘟疫等,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时,人们就会用“哀鸿遍野”来形容那种悲惨的景象。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但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地区饱受战乱和灾难的困扰。当我们看到那些新闻报道中,战火纷飞中的城市,废墟中哭泣的孩子,逃难的人群时,我们依然能够深刻体会到“哀鸿遍野”所蕴含的那种悲痛和无奈。

“哀鸿遍野”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符号,它更是历史的一种见证,是人们对苦难的一种深刻记忆。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关注民生,努力避免战争和灾难的发生,让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在一个安宁、幸福的世界里。

每当我们在书本中、在文章里看到“哀鸿遍野”这四个字时,我们的眼前似乎就会浮现出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荒芜的土地上,尸横遍野;逃难的百姓们,满脸绝望。它让我们明白,和平与安宁是多么的珍贵,而战争和灾难又会给人们带来多么巨大的痛苦。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上的那些苦难。我们要从“哀鸿遍野”的典故中汲取教训,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让“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永远不再出现。

关键词:哀鸿遍野、成语典故、蔡国、楚国、战乱百姓苦难历史见证

简介:本文讲述了西周时期蔡国因国君昏庸遭楚国攻打,百姓陷入战乱苦难,“哀鸿遍野”景象出现,后经文人传播成为形容灾难后悲惨景象的成语,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关注民生。

《哀鸿遍野的成语典故和出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