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孤寒的成语典故和出处》
唐朝末年,天下纷乱,战火频仍。在中原大地上,有一个名叫清河县的小城,这里虽非兵家必争之地,却也因连年战祸,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清河县内有一座破旧的学堂,名为“明德书院”,这是城中唯一能让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地方。
书院的主事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者,姓李,人称李夫子。李夫子自幼饱读诗书,心怀济世之志,奈何生不逢时,未能入仕为官,便回到家乡,开办了这所书院,希望能为家乡培养一些有学识、有担当的人才。
这一年,明德书院迎来了八百名学子。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贫苦家庭,父母省吃俭用,才将他们送到书院读书,期望他们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八百名学子,就像八百颗渴望知识的种子,在这破旧的学堂里生根发芽。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些孩子。当时,朝廷腐败,苛捐杂税繁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河县也未能幸免,县衙为了完成上头的赋税任务,不断向百姓加派钱粮。许多家庭因此破产,孩子们的学费也成了问题。
李夫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这些孩子是清河县的希望,若是因学费问题而中断学业,那将是清河县的一大损失。于是,李夫子决定亲自去县衙,为孩子们求情。
李夫子来到县衙,见到了县令。县令是个贪得无厌之人,平日里没少搜刮民脂民膏。他见李夫子一个穷酸书生来求情,心中十分不屑。
“李夫子,你可知这赋税乃是朝廷定下的,本官也只是依令行事。你让本官免了这些孩子的学费,岂不是让本官抗旨不遵?”县令斜着眼,冷冷地说道。
李夫子不卑不亢,拱手道:“大人,这些孩子皆是清河县的未来,他们家境贫寒,却心怀大志,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若是因为学费问题而中断学业,那不仅是这些孩子的损失,更是清河县的损失啊。还望大人能体恤民情,免了这些孩子的学费。”
县令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体恤民情?李夫子,你莫不是读书读傻了。这天下之事,哪有不劳而获的道理。他们想读书,就得交学费,这是天经地义之事。”
李夫子见县令如此顽固,心中十分气愤,但他知道,此时与县令硬碰硬并无好处。于是,他强压下心中的怒火,继续说道:“大人,我并非让大人白免这些孩子的学费。我愿带领这些孩子,为县里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以抵学费。”
县令听了,心中一动。他心想,这些孩子虽然年幼,但若是能为自己所用,倒也不失为一股力量。于是,他假装思索了一番,说道:“既然李夫子如此诚恳,那本官就网开一面。不过,这些孩子得为县里做些实事,否则,这学费还是不能免。”
李夫子见县令松了口,心中大喜,连忙说道:“大人放心,我定会让这些孩子为县里做出贡献。”
从县衙出来后,李夫子回到书院,将县令的条件告诉了孩子们。孩子们听了,纷纷表示愿意为县里做事,以换取继续读书的机会。
于是,在李夫子的带领下,八百名学子开始了为县里做事的历程。他们有的帮助村民耕种土地,有的为孤寡老人挑水劈柴,有的则在县城里宣传礼仪道德,倡导文明之风。
这些孩子的行为,赢得了清河县百姓的一致称赞。大家纷纷感叹,这些孩子虽然年幼,却有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而县令,虽然一开始是为了利用这些孩子,但看到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后,心中也不禁有些触动。
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各方势力争斗不断。清河县所在的州府,新上任了一位刺史。这位刺史是个心狠手辣之人,他一心想在朝廷中立功,以谋取更高的官职。
刺史得知清河县有一所书院,里面有八百名学子,心中顿时生出了一个恶毒的计划。他觉得,这些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反对自己的力量,不如趁他们还未成长起来,将他们一网打尽。
于是,刺史派人来到清河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李夫子抓进了大牢。同时,还下令关闭明德书院,驱散八百名学子。
八百名学子得知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他们不明白,自己一心为县里做事,为何会遭到如此对待。他们纷纷来到县衙,要求县令为他们做主。
县令此时也十分为难。他知道刺史的命令不能违抗,但看到这些孩子无辜的眼神,心中又有些不忍。于是,他只好敷衍道:“孩子们,这是刺史大人的命令,本官也无能为力。你们还是各自回家吧,以后不要再惹是生非了。”
八百名学子见县令如此软弱,心中十分失望。他们知道,此时能救他们的,只有自己。
于是,八百名学子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其中有一个名叫陈宇的孩子,他自幼聪明过人,很有主见。他站出来,对大家说道:“各位同学,我们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刺史大人如此对待我们,是因为他觉得我们会成为他的威胁。我们要让他知道,我们虽然年幼,但也有着不屈的精神。”
大家听了陈宇的话,纷纷点头称是。陈宇接着说道:“我们可以联合清河县的百姓,一起向刺史大人请愿,让他收回成命。”
于是,八百名学子开始在清河县内奔走相告,号召百姓一起为明德书院请愿。百姓们对这些孩子本就十分同情,听了他们的号召后,纷纷响应。
很快,一支由八百名学子和数千名百姓组成的请愿队伍形成了。他们举着横幅,喊着口号,向州府进发。
刺史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他没想到,这些孩子竟然敢组织百姓来请愿。他立刻派兵前往拦截,企图将请愿队伍驱散。
当官兵们赶到请愿队伍面前时,八百名学子并没有退缩。他们手拉手,组成了一道人墙,挡在了官兵们的前面。
陈宇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大声说道:“刺史大人,我们并无恶意,只是想继续读书识字,为清河县、为国家做出贡献。您为何要如此狠心,关闭我们的书院,驱散我们呢?”
官兵们见这些孩子如此勇敢,心中也不禁有些敬佩。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领队的将领,等待他的指示。
将领心中也十分矛盾。他知道刺史大人的命令不能违抗,但看到这些孩子无辜的眼神,又有些于心不忍。于是,他决定先将情况报告给刺史大人,再做定夺。
刺史听了将领的报告后,更加愤怒。他觉得这些孩子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于是,他亲自带领更多的官兵,来到请愿队伍面前。
刺史骑在马上,高高在上地看着八百名学子,冷冷地说道:“你们这些无知小儿,竟敢组织百姓来请愿,简直是目无王法。本官今日就给你们一个教训,让你们知道,这天下是谁的天下。”
说完,刺史一挥手,官兵们便挥舞着武器,向请愿队伍冲了过来。
八百名学子见状,并没有害怕。他们紧紧地靠在一起,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抵抗着官兵们的攻击。
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许多学子受了伤,但他们依然没有退缩。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保住明德书院,继续读书识字。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一场倾盆大雨倾泻而下。
这场大雨,仿佛是上天对这场不公的抗议。官兵们在大雨中行动不便,攻击也渐渐弱了下来。
而八百名学子,虽然也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但他们的意志却更加坚定了。他们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他们一定会保住明德书院。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原来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到了。
钦差大臣得知这里的情况后,十分震惊。他没想到,在一个小小的清河县,竟然会发生如此严重的事件。
钦差大臣立刻下令,让官兵们停止攻击,并将刺史和县令召来问话。
在钦差大臣的审问下,刺史和县令不得不交代了事情的真相。钦差大臣听了,十分愤怒。他觉得,刺史和县令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朝廷的旨意,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于是,钦差大臣下令,将刺史和县令革职查办,并恢复了明德书院的办学资格。同时,还免除了八百名学子的学费,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
八百名学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用勇气和坚持换来的胜利。
从那以后,明德书院更加繁荣了。八百名学子在李夫子的教导下,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后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清河县、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八百孤寒”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它原本指的是这八百名家境贫寒却心怀大志的学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形容大量贫穷而有才学的人。
每当人们提起“八百孤寒”这个成语时,都会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想起那八百名勇敢、坚强的学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知识的力量,诠释了正义的力量。
关键词:八百孤寒、唐朝末年、明德书院、李夫子、刺史、请愿、正义战胜邪恶
简介:本文讲述了唐朝末年清河县明德书院八百名贫寒学子,因县衙赋税问题面临辍学,李夫子求情后学子为县做事换读书机会,却遭新刺史迫害,学子联合百姓请愿,在冲突中坚持,最终朝廷钦差大臣到来查明真相,惩处恶官,恢复书院并免学费,八百孤寒的故事流传成成语,彰显知识与正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