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法学论文 > “毒树之果”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可行性研究_证明责任

“毒树之果”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可行性研究_证明责任

生死相随 上传于 2021-09-28 16:15
# “毒树之果”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可行性研究——证明责任

摘要:本文聚焦于“毒树之果”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可行性问题,深入探讨该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毒树之果”原则的内涵、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的制度框架、价值追求以及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其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旨在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毒树之果原则、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可行性研究

## 一、引言

在刑事诉讼领域,证据的收集与运用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毒树之果”原则作为美国证据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引发了学界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证明责任分配的广泛讨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对于证据规则的构建也在持续探索。研究“毒树之果”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可行性,尤其是从证明责任的角度进行剖析,对于优化我国刑事诉讼证据体系、确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毒树之果”原则概述 ### (一)“毒树之果”原则的内涵

“毒树之果”原则源于美国,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非法搜查、非法讯问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为“毒树”,而基于该非法证据进一步获取的其他证据则为“毒树之果”。根据该原则,不仅非法获取的直接证据应当被排除,而且由此派生出来的间接证据也不得在法庭上作为指控犯罪的依据。

例如,警察通过非法侵入嫌疑人住宅获取了一份嫌疑人写给同伙的信件,信件中提到了犯罪计划的部分内容。之后,警察根据信件中的线索找到了同伙并获取了同伙的供述。在这个案例中,非法获取的信件是“毒树”,而同伙的供述则是“毒树之果”。按照“毒树之果”原则,同伙的供述应当被排除。

### (二)“毒树之果”原则的理论基础

1. 维护宪法权利理论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不合理的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毒树之果”原则是维护公民宪法权利的重要保障。通过排除非法证据及其派生证据,可以防止执法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人身自由权等基本权利。

2. 司法廉洁理论

如果允许“毒树之果”进入法庭作为定案依据,就等于认可了执法机关的非法行为,这会损害司法的廉洁性和公正性。排除“毒树之果”可以促使执法机关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依法收集证据,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尊严。

3. 威慑理论

该理论认为,排除“毒树之果”可以对执法机关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敢轻易采用非法手段收集证据。因为一旦采用非法手段,不仅直接获取的证据会被排除,而且由此派生出来的证据也将失去效力,从而增加了执法机关违法取证的成本。

## 三、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体系 ###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与分类

证明责任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承担提出证据并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它分为举证责任和说服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有义务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说服责任是指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以说服法庭相信其主张的真实性。

###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1. 公诉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在公诉案件中,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公诉机关承担。公诉机关必须收集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如果公诉机关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被告人将被宣告无罪。

2. 自诉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在自诉案件中,自诉人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自诉人需要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3. 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况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被告人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例如,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被告人需要证明其财产的合法来源;在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中,被告人需要证明其持有行为的合法性。

## 四、“毒树之果”原则引入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必要性 ### (一)保障人权的需要

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刑事诉讼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毒树之果”原则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非法取证行为的制约,防止因非法证据及其派生证据的使用而侵犯公民的宪法权利,确保刑事诉讼过程符合人权保障的要求。

### (二)完善证据规则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针对直接非法获取的证据,对于“毒树之果”的排除规定尚不完善。引入“毒树之果”原则可以填补这一空白,使我国的证据规则更加系统、全面,提高证据收集和运用的规范化水平。

### (三)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随着国际司法合作的日益频繁,我国刑事诉讼制度需要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毒树之果”原则作为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证据规则之一,引入该原则有助于我国在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中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司法形象。

## 五、“毒树之果”原则引入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可行性 ### (一)法律基础方面

我国现行法律为“毒树之果”原则的引入提供了一定的法律空间。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这为进一步排除“毒树之果”奠定了法律基础。

### (二)司法实践方面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涉及“毒树之果”问题的案例。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些案例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规则。例如,在一些案件中,法院对于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线索而进一步收集到的证据,采取了谨慎的审查态度,这为“毒树之果”原则的引入提供了实践经验。

### (三)证明责任体系方面

我国现有的证明责任体系可以为“毒树之果”原则的引入提供支撑。在引入该原则后,可以通过明确公诉机关在排除“毒树之果”方面的举证责任和说服责任,确保案件的公正审判。同时,对于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况,也可以结合“毒树之果”原则进行合理调整,使证明责任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 六、“毒树之果”原则引入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一)面临的挑战

1. 证明标准难以确定

“毒树之果”的排除涉及到证据之间的关联性判断,如何确定“毒树之果”与非法证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排除的标准是一个难题。不同的案件情况复杂多样,难以制定统一、明确的证明标准。

2. 可能影响打击犯罪的效率

严格排除“毒树之果”可能会导致一些有价值的证据无法进入法庭,从而影响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在一些重大、复杂案件中,过于强调排除“毒树之果”可能会使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

3. 执法人员观念转变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执法人员形成了重打击犯罪、轻程序合法的观念。引入“毒树之果”原则需要执法人员转变观念,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收集证据,这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阻力。

### (二)应对策略

1. 制定详细的证明标准

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制定详细的“毒树之果”排除证明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件、不同的非法取证手段以及证据之间的关联程度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判断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

2. 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在引入“毒树之果”原则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强调保障人权而放松对犯罪的打击,也不能为了打击犯罪而忽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例外规则等方式,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毒树之果”的有限使用。

3.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对程序合法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案例分析等活动,使执法人员深入了解“毒树之果”原则的内涵和意义,转变执法观念,严格依法收集证据。

## 七、结论

“毒树之果”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证明责任的角度来看,引入该原则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证据规则体系,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虽然引入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制定详细的证明标准、平衡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以及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逐步引入并完善“毒树之果”原则,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向更加科学、公正的方向发展。

简介:本文围绕“毒树之果”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可行性展开研究,重点从证明责任角度剖析。先阐述“毒树之果”原则内涵与理论基础,介绍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体系,接着分析引入该原则的必要性、可行性,同时指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完善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