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与大类资产周报:人民币主动升值或暂告一段落
宏观与大类资产周报:人民币主动升值或暂告一段落
一、引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新阶段
202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显著波动。年初至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9附近升值至6.7区间,形成了一轮主动升值周期。这一过程既受到国内经济基本面改善的支撑,也与美元指数走弱、跨境资本流动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进入四季度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动能明显减弱,甚至出现阶段性回调。这一转折点标志着人民币主动升值周期可能暂告一段落,市场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国际资本流动及大类资产配置等维度,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新特征及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二、人民币主动升值的驱动因素回顾
1. 国内经济基本面改善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工业生产保持韧性,制造业PMI连续多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和绿色产业增长显著。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回升,服务消费成为主要拉动项。出口方面,尽管全球贸易环境复杂,但中国出口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占比提升,对汇率形成支撑。
2. 美元指数走弱与美联储政策转向
美联储在2024年二季度明确释放“暂停加息”信号,并暗示未来可能启动降息周期。这一政策转向导致美元指数从105上方回落至102附近,非美货币普遍反弹。人民币作为新兴市场货币中的“强势币种”,其升值幅度超过多数亚洲货币,显示出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3. 跨境资本流动与结汇需求释放
2024年,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呈现“双向波动”特征,但整体以流入为主。一方面,外资持续增持中国债券和股票,尤其是国债和科技股受到青睐;另一方面,企业结汇需求集中释放。由于2023年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部分企业选择延迟结汇,2024年随着汇率升值,结汇规模大幅增加,进一步推升人民币汇率。
4. 政策层面“稳汇率”意图
央行在2024年多次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通过中间价调控、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工具引导市场预期。政策层面并未刻意追求升值,但通过稳定汇率预期,减少了市场单边投机行为,为人民币有序升值创造了条件。
三、人民币主动升值暂告一段落的逻辑
1. 国内经济修复动能减弱
进入四季度,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尽管政策端出台了“保交楼”和信贷支持措施,但市场信心恢复仍需时间。消费复苏的斜率放缓,居民收入预期偏弱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出口方面,全球需求疲软叠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承压。经济基本面对汇率的支撑作用减弱。
2. 美元指数反弹与美联储政策再平衡
2024年四季度,美国经济数据表现出超预期韧性,尤其是就业市场和通胀数据。美联储在12月议息会议上释放“高利率维持更久”的信号,美元指数从102下方反弹至104附近。非美货币普遍承压,人民币汇率也面临外部压力。此外,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避险情绪推动美元短期走强。
3. 结汇需求释放完毕与购汇需求回升
2024年前三季度,企业结汇规模大幅增加,但四季度以来,结汇进度明显放缓。一方面,前期积压的结汇需求已基本释放;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升值至6.7附近,企业购汇意愿增强,尤其是进口企业和对外投资主体。跨境资本流动从“单向流入”转向“双向波动”,削弱了人民币升值动力。
4. 政策层面“防过热”与“稳预期”平衡
央行在四季度明确表示“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并通过逆周期因子调整、口头干预等方式引导市场理性看待汇率波动。政策层面从“支持升值”转向“防止过快升值”,旨在避免汇率对出口和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这一政策导向的变化也是人民币升值暂缓的重要原因。
四、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大类资产的影响
1. 股票市场: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偏好变化
人民币升值阶段,外资流入加速,核心资产(如消费、医药、新能源)表现突出。但随着升值暂缓,市场风格可能切换。一方面,出口导向型行业(如电子、家电)面临汇率和需求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内需驱动板块(如基建、地产链)可能受益于政策托底。此外,汇率波动加大可能提升市场风险偏好,成长股短期波动率上升。
2. 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与资本流动分化
人民币升值期间,外资增持中国国债,推动收益率下行。但随着升值预期减弱,外资流入速度可能放缓,债券市场面临短期调整压力。不过,考虑到国内货币政策仍偏宽松,利率债中长期配置价值依然存在。信用债方面,需关注房地产和城投平台的风险释放。
3. 商品市场:黄金与工业金属的分化
人民币升值通常对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价格形成压制,尤其是工业金属(如铜、铝)。但随着升值暂缓,商品市场逻辑转向需求端。全球制造业PMI回落可能压制工业金属价格,而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可能受益于地缘政治风险和美元波动。
4. 外汇市场:套息交易与波动率上升
人民币升值阶段,套息交易(如借入美元投资人民币资产)盛行。但随着汇率波动加大,套息空间收窄,交易策略需更加灵活。此外,企业需加强汇率风险管理,通过远期结汇、期权等工具对冲波动风险。
五、未来展望:人民币汇率的平衡点与政策应对
1. 汇率中长期趋势:双向波动常态化
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更依赖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平衡。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深化,汇率弹性将进一步提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政策层面将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避免单边预期形成。
2. 政策工具箱:从“数量型”到“价格型”
央行可能进一步丰富汇率调控工具,例如扩大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优化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等。同时,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内外平衡,在支持国内经济复苏的同时,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3. 企业应对策略:强化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
企业需适应汇率波动新常态,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远期合约、期权等金融工具锁定成本和收益,避免因汇率波动侵蚀利润。此外,企业需优化外债结构,降低货币错配风险。
六、结论:人民币汇率进入新平衡阶段
2024年四季度,人民币主动升值周期暂告一段落,市场进入“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预期再平衡、内部修复与外部压力再博弈”的新阶段。未来人民币汇率将更体现市场供求关系,双向波动特征更加明显。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密切关注国内经济修复进度、美联储政策转向节奏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变化,动态调整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在汇率波动加大的背景下,稳健配置与风险对冲将成为关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主动升值、宏观经济、跨境资本流动、大类资产配置、美联储政策、汇率波动、企业风险管理
简介:本文分析了2024年人民币主动升值周期暂告一段落的背景与逻辑,从国内经济基本面、美元指数走势、跨境资本流动及政策导向等维度展开探讨。文章指出,随着经济修复动能减弱、美元反弹及结汇需求释放完毕,人民币升值动力减弱,市场进入双向波动新阶段。本文还讨论了汇率波动对股票、债券、商品及外汇市场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汇率趋势展望与企业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