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大学论文 > 中西比较文论研究之论风格_风格论文如其人

中西比较文论研究之论风格_风格论文如其人

高瞻远瞩 上传于 2020-05-20 23:06

中西比较文论研究之论风格_风格论文如其人

摘要:本文聚焦于中西比较文论中关于风格的研究,深入探讨“风格论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在中西文论中的体现与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文论对风格本质、风格与作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认知,旨在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中西比较文论、风格、文如其人、文化差异

一、引言

在文学的广阔天地中,风格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外在标识,更是作者内心世界、文化背景、审美追求的深刻体现。中西文论对风格的研究源远流长,各自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风格论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在中西文论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具体的内涵和表现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探讨中西比较文论中关于风格的研究,尤其是“风格论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文论中“文如其人”的风格观

(一)“文如其人”的起源与发展

“文如其人”的思想在中国文论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种对人格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文学风格与作者人格关系的思考。到了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明确提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可以看作是“文如其人”思想的早期表述。此后,历代文论家不断对这一思想进行阐释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文论中关于风格的重要理论。

(二)“文如其人”的内涵

在中国文论中,“文如其人”强调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人格、品德、气质等密切相关。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人生经历等都会在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例如,苏轼的文学作品豪放洒脱,这与他豁达开朗、超脱尘世的性格相契合;李清照的词作婉约细腻,反映了她敏感多情、细腻温婉的女性特质。这种风格与人格的对应关系,使得读者可以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文如其人”的影响

“文如其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创作方面,它促使作家注重自身人格的修养,追求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以期望在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许多作家都将“文以载道”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通过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在批评方面,“文如其人”成为评价作家和作品的重要标准。批评家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注重考察作者的人格和品德,认为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作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三、西方文论中关于风格与作者关系的观点

(一)古典时期的风格观

在西方古典文论中,风格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文学的风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风格是语言的表现方式,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要求。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了崇高风格的重要性,他认为崇高的风格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激发读者的情感。然而,在古典时期,西方文论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关注相对较少,更多地是从语言、文体等角度来研究风格。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观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西方文论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认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浪漫主义作家强调个性、情感和想象,认为风格是作者个性的直接体现。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指出:“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用同样的目光审视着人类的心灵和自然界的事物。”他认为诗人的情感和个性是创作的关键,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风格。雪莱也认为风格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他说:“风格就是诗人本身。”浪漫主义时期的这种风格观强调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将风格与作者的个性、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现代时期的风格观

在现代西方文论中,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结构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认为风格是由作品的结构和语言规则决定的,与作者的个性关系不大。而解构主义文论则对传统的作者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作者在文本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被过度强调,文本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作者意图。此外,心理分析文论从作者的心理角度来研究风格,认为作者的无意识心理会影响作品的风格。

四、中西文论中“风格论文如其人”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文论中“风格论文如其人”的差异首先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伦理道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文如其人”的思想强调作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文学风格的影响,认为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作者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理性思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文论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认识更加多元化,既强调作者的个性、情感对风格的影响,也从结构、语言等角度来研究风格。

(二)研究方法的差异

中西文论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文论多采用感悟式、印象式的研究方法,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和体验,通过直观的感悟来把握作品的风格和作者的人格。例如,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常常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作品的风格,如“豪放如大江东去,婉约如小桥流水”。而西方文论则更倾向于采用分析式、逻辑式的研究方法,注重对作品的结构和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理性的思考来揭示作品的风格特征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文论的审美观念也影响着对“风格论文如其人”的理解。中国文论的审美观念强调中和之美、含蓄之美,认为文学风格应该温婉含蓄、不露锋芒。因此,“文如其人”在中国文论中更多地强调作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文学风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西方文论的审美观念强调个性之美、创新之美,认为文学风格应该独特新颖、富有个性。因此,西方文论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认识更加注重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对风格的直接表达。

五、中西比较文论中风格研究的启示

(一)促进中西文论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中西比较文论中风格研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文论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中国文论的“文如其人”思想强调作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方文论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多元化研究,为文学风格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西文论的交流与融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二)深化对文学风格的理解

中西比较文论中的风格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风格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对比中西文论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学风格不仅受到作者的人格、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语言规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有助于我们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学风格,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质量。

(三)丰富文学创作的内涵

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中西比较文论中的风格研究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思路。创作者可以借鉴中国文论中“文如其人”的思想,注重自身人格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以期望在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可以吸收西方文论中强调个性和创新的观念,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创造出具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六、结论

中西比较文论中关于风格的研究,尤其是“风格论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反映了中西文化在文学观念、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中国文论强调“文如其人”,注重作者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文学风格的影响;西方文论对风格与作者关系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风格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文论中的风格研究,我们可以促进中西文论的交流与融合,深化对文学风格的理解,丰富文学创作的内涵。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西比较文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为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简介:本文围绕中西比较文论中风格研究展开,着重探讨“风格论文如其人”在中西文论中的体现与差异。阐述中国文论里“文如其人”的起源、内涵及影响,分析西方古典、浪漫主义、现代时期关于风格与作者关系的观点,对比中西在文化背景、研究方法、审美观念上导致对“风格论文如其人”理解的不同,最后指出中西比较文论中风格研究对促进文论交流融合、深化风格理解、丰富文学创作内涵的启示。

《中西比较文论研究之论风格_风格论文如其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