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中国历史 > 秦嬴政灭六国

秦嬴政灭六国

鬼金羊叫 上传于 2021-05-16 11:23

《秦嬴政灭六国: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开端》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嬴政灭六国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从分裂割据走向了统一,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战国纷争下的统一趋势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时代。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原本众多的诸侯国逐渐减少,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各自为政,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角逐。

从政治层面来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以增强自身的实力。例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国的行政效率和军事战斗力,但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各国为了争夺领土、人口和资源,不断发动战争,使得整个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在经济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繁荣,城市逐渐兴起。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的市场开始形成。这种经济上的发展趋势,为政治上的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从文化层面来讲,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众多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虽然各家思想观点各异,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的渴望。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与交流,也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统一的趋势逐渐显现。各国之间的战争使得人们渴望和平与稳定,而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也使得统一的条件日益成熟。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了实现统一的最有可能的候选者。

二、秦国的崛起:商鞅变法奠定强国根基

秦国地处西陲,原本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战国时期,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和改革,迅速崛起为强国。其中,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

商鞅变法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军功爵制。这一制度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得有才能的人可以通过立战功获得爵位和土地,从而激发了广大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同时,商鞅还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经济方面,商鞅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对努力耕织的人给予奖励,对从事工商业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进行惩罚。这一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储备。此外,商鞅还统一了度量衡,方便了商业交流和税收征收。

在军事上,商鞅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他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和管理,使得军队能够迅速集结和调动。同时,商鞅还注重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增强,政治制度也日益完善。秦国逐渐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转变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嬴政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嬴政的雄才大略:统一六国的战略决策

嬴政即秦王位时,年仅13岁。由于年幼,国家大事主要由相国吕不韦把持。但随着嬴政的逐渐长大,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雄心壮志。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他果断地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等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嬴政深知,要实现统一六国的大业,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他任用李斯、尉缭等人才,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李斯和尉缭的辅佐下,嬴政制定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远交近攻”是指先与距离秦国较远的齐国等国家交好,稳定后方,避免两线作战;同时集中力量进攻距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等国家,逐步扩大秦国的领土。“各个击破”则是在进攻过程中,针对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弱点,采取不同的战术和策略,逐个消灭敌人。

这一战略方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它充分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使得秦国能够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它也避免了秦国在统一过程中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为秦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灭六国的过程: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了灭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历时十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一)灭韩之战

韩国是六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之一,地处秦国东出中原的要冲。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韩王安无力抵抗,被迫投降,韩国灭亡。秦国在韩国设置了颍川郡。

(二)灭赵之战

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国家。赵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骑兵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公元前229年,秦国利用赵国发生自然灾害、国内矛盾激化的机会,派王翦和杨端和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名将李牧率军抵抗,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然而,秦国使用反间计,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散布李牧谋反的谣言。赵王迁听信谗言,杀害了李牧。李牧死后,赵军军心大乱,秦军趁机发动进攻,于公元前228年攻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但六年后也被秦军消灭。

(三)灭魏之战

魏国曾经是战国初期的强国,但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国力逐渐衰落。公元前225年,秦国派王贲率军攻打魏国。王贲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城墙崩塌,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国在魏国设置了砀郡。

(四)灭楚之战

楚国是六国中地域最为广阔、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公元前224年,秦国派李信率军二十万攻打楚国。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击败。嬴政得知后,亲自请老将王翦出山。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王翦采取坚壁清野、持久作战的策略,与楚军对峙。楚军求战不得,士气逐渐低落。一年后,王翦看准时机,发动全面进攻,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秦国在楚国设置了九江郡、长沙郡等。

(五)灭燕之战

燕国地处北方,国力较弱。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命运,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刺杀行动失败后,秦国以此为借口,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军攻打燕国。秦军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国派王贲率军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

(六)灭齐之战

齐国是东方的大国,但由于长期与秦国交好,在秦国灭其他五国的过程中,齐国坐视不管。公元前221年,秦国派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部攻打齐国。齐国毫无防备,秦军迅速攻破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秦国在齐国设置了齐郡、琅邪郡等。

五、统一的意义: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秦嬴政灭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在政治上,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规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和发展。

在经济上,秦朝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统一度量衡方便了商业交流和税收征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结束了战国时期货币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交流;统一文字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在文化上,秦朝虽然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统一和融合。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秩序的稳定,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军事上,秦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修筑了长城等防御工事,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和控制,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秦嬴政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秦嬴政、灭六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统一战争、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秦嬴政灭六国的历史过程。先介绍了战国纷争下统一的趋势,接着讲述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崛起,嬴政制定统一战略,然后描述灭六国波澜壮阔的战争过程,最后分析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展现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开创性影响。

《秦嬴政灭六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