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文档库 > 毕业论文 > 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海清 上传于 2022-10-27 21:10

《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保留迷走神经组与传统胃癌根治术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长期生存率等指标,分析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优势与局限性。结果显示,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在保证肿瘤根治效果的同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并发症、生存率

一、引言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较高水平。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传统的胃癌根治术虽然能有效切除肿瘤组织,但手术过程中往往会切断迷走神经,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如胃排空障碍、腹泻、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胃肠神经生理研究的深入,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逐渐受到关注。该术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迷走神经的完整性,以减少对胃肠功能的损伤。本研究通过对比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 20XX 年 XX 月至 20XX 年 XX 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无远处转移;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保留迷走神经组(观察组)和传统胃癌根治术组(对照组),每组 60 例。

(二)手术方法

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胃癌根治术。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于上腹部正中做切口,逐层切开腹壁各层进入腹腔。探查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切除范围。游离胃大、小弯,清除胃周淋巴结,切断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等血管。在预定切除线处切断胃,将病变胃组织及周围受累组织一并切除。关闭腹腔前,放置腹腔引流管。

2. 观察组

采用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手术入路及基本操作与对照组相似。在游离胃大弯时,仔细分离并保留胃后壁的迷走神经后干及其分支;在游离胃小弯时,注意保护肝支和腹腔支等迷走神经前干分支。在清除淋巴结过程中,避免损伤迷走神经。其余手术步骤与对照组相同。

(三)观察指标

1. 手术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2. 术后恢复情况:观察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

3. 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4. 长期生存率: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 3 年的随访,计算 1 年、2 年、3 年生存率。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 ± 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² 检验。P

三、结果

(一)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XX ± XX)min,对照组为(XX ± XX)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XX,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XX ± XX)ml,对照组为(XX ± XX)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XX,P > 0.05)。

(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XX ± XX)h,对照组为(XX ± XX)h,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XX,P

(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 XX%(X/60),对照组为 XX%(X/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 = XX,P > 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 XX%(X/60),对照组为 XX%(X/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 = XX,P > 0.05);观察组腹腔感染发生率为 XX%(X/60),对照组为 XX%(X/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 = XX,P > 0.05);观察组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 XX%(X/60),对照组为 XX%(X/6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 = XX,P

(四)长期生存率比较

随访 3 年,观察组 1 年生存率为 XX%(X/60),对照组为 XX%(X/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 = XX,P > 0.05);观察组 2 年生存率为 XX%(X/60),对照组为 XX%(X/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 = XX,P > 0.05);观察组 3 年生存率为 XX%(X/60),对照组为 XX%(X/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 = XX,P > 0.05)。

四、讨论

(一)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显著差异,说明保留迷走神经并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该术式具有可行性。在手术过程中,只要术者具备熟练的解剖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准确识别和分离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就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成功保留迷走神经。

(二)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能显著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迷走神经是胃肠运动和分泌的重要调节神经,保留迷走神经可以维持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减少术后胃排空障碍和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胃排空障碍和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保留迷走神经对胃肠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此外,观察组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有关,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占用。

(三)对长期生存率的影响

虽然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 1 年、2 年、3 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但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长期生存率不仅取决于肿瘤的根治效果,还与患者术后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保留迷走神经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后续的治疗和康复,从长远来看,可能对患者的长期生存产生积极影响。当然,本研究随访时间有限,需要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扩大样本量,以更准确地评估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对长期生存率的影响。

(四)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其次,随访时间较短,对于长期生存率的评估可能不够准确。此外,本研究仅观察了保留迷走神经对胃肠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未涉及对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深入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在治疗胃癌患者方面具有可行性。与传统胃癌根治术相比,该术式在保证肿瘤根治效果的同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其对长期生存率有显著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在今后的胃癌手术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了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长期生存率等指标。结果显示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在保证肿瘤根治效果的同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研究存在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等局限性,未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